• 计划总结
  •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区科技局、区科协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总结 > 计划总结
索 引 号: 113305256725710333/2025-0000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湖州市南浔区科学技术局 成文日期: 2025-04-28
文  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内容概括: 2025年,区科技局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总要求,聚焦省委“一个首要任务、三个主攻方向、两个根本”中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立足“人才强区、创新强区”首位战略,围绕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发展目标,通过“融沪协同”“共同富裕”两条关键路径,落实“五强五促”重要举措,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全区科技创新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
索 引 号: 113305256725710333/2025-0000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湖州市南浔区科学技术局
成文日期: 1745769600000
文  号:
统一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有效性: 有效
内容概括:

区科技局2025年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25-04-28 10:15

2025年,区科技局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总要求,聚焦省委“一个首要任务、三个主攻方向、两个根本”中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立足“人才强区、创新强区”首位战略,围绕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发展目标,通过“融沪协同”“共同富裕”两条关键路径,落实“五强五促”重要举措,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全区科技创新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

(一)七个核心指标

1.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升至3.55%以上;

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62%,实现去末位;

3.新入库3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项目占比达到90%,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幅高于工业投资增幅,占固投比重力争达到27%;

4.规上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6%以上;

5.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以上。

6.新认定市级研发中心50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2家,力争新增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家;

7.获得省科学技术奖2项以上,成功引育省以上科技创新人才10个以上。

(二)两条关键路径

1.抢抓“高铁时代”机遇,走好深度融沪、加速区域科创协同新路径

充分利用上海的丰富资源,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构建开放合作的区域创新体系。需求侧发力挖掘市场承接潜力。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定期开展企业技术需求调研,了解南浔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具体需求,建立“需求库”。供给侧发力形成成果源头活水。加强与上海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等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引入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资源,建立“成果库”,为南浔企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服务侧发力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建立线上线下的科技成果对接平台,常态化开展技术对接会、成果展示发布、项目路演、技术经理人培训、专利导航服务等。发挥上海“科创飞地”优势,让科技项目就近孵化,成熟后再‘移栽’到南浔产业化,以“上海研发、南浔转化”“上海孵化、南浔产出”的方式,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紧扣“共同富裕”要求,走好全面提效、助推全域成果共享新路径

通过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升全民福祉。推动科技助农共富。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一支超30人来自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梳理练市湖羊、菱湖渔业、千金未来食品等特色农业“绿色化”发展清单,打造“区-镇-村”三级“按需选派+联合选派”模式,确保科技特派员因地制宜、人岗匹配落地农村基层,推动农业创新合作,协助农村和农业企业申报科技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动科创优企共富。引育发展壮大创新型科技企业,完善梯度培育机制,打通共富“主体升级”通道,为共同富裕“造血”,形成“高新企业顶天立地、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创新先锋企业抢占高地”的生动局面。持续建设“海外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等载体,搭建“企业-市场”引智桥梁,推动高端前沿资源流通、下沉,推动区域间企业协调发展,实现科技要素“转移支付”、定向帮扶。推动科普惠民共富。发挥科协、科普联合会等组织功能,推动人才、智力、创新资源全面向基层倾斜,深化“一镇一会一策”机制,搭建“学会+专家+乡村”服务平台。创新“科普五进”活动形式,打造“院士讲座”等精品科普项目,围绕教育、医疗等领域延伸全民科普触角,开展送“技”下乡志愿服务。

(三)五大重要举措

1.强创新主体,促科技企业成长蝶变

聚焦培育,做强创新“主引擎”。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完善科技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加快培育一批创新领军企业,力争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以上。加大支持,用好金融“政策包”。综合运用信贷、基金、债券以及科技保险等金融手段,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金融服务,力争明年全区科创型企业融资担保额超2亿元。引导企业申报超长期国债、科技再贷款,力争明年推荐申报“两重”项目超长期国债需求10项以上,科技再贷款需求15项以上。助企纾困,优化营商“微环境”。围绕人才引育、项目申报、技术攻关等事项进行解读培训,精准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等申报成功率。持续提升科创领域增值化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针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制定特色化、定制化创新服务,推动涉企科技类问题高效闭环解决。

2.强研发投入,促创新广度向“新”而生

加强科研技术攻关。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力量,牵头成立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明年入选省“尖兵”“领雁”项目4项以上,认定新产品80项以上。推进科研机构建设。引导企业为科研人员提供研发活动设备和场所,力争新认定市级研发中心50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2家,力争新增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家。强化科研人才引育。进一步完善“一企一人才一责任人”目标清单,开展企业研发人员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做好海外人才蓄水池建设,力争入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人才项目10个以上。

3.强平台建设,促创新策源提能增效

全力构建特色平台体系。围绕全区“1+4”总体布局,立足光电显示、未来能源、前沿新材料、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等产业,助力“万亩千亿大平台”、长三角泛半导体产业园、长三角未来食品产业园、沪浙产业集聚区等平台建设,依托莱宝高科、耀宁固态电池研究院、江南大学、西湖大学等创新载体做好“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聚力提升科创平台能级。健全实验室体系,推动睿高、展望、太平微特等联合争创省重点实验室,力争与上海大学、张江实验室等合作引进光电通讯、半导体涉化材料等重点实验室来浔设立分中心或中试基地,持续做强耀宁固态电池研究院等高能级科创平台,争取省级新型研发平台实现零的突破。持续推动校企平台共建。加快与西湖大学、上海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进度,深化与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湖州师范学院等共建创新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工作成效,推动蒲公英引进计划5个,完成技术交易额不少于60亿。

4.强科技合作,促重点项目协同突破

省地协同创新项目。系统谋划科技大项目,谋划申报“湖笔历史经典产业”“高端合金特材”等省地协同项目,抢占科创高地制高点。利用好全区科技人才基金,推动高校学科、人才、产业融合发展。人才飞地试点项目。深化省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揭榜挂帅”试点成果,依托“人才飞地”组群式聚集创新资源,推进“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建设,力争人才“火炬”零的突破。机制创新改革项目。围绕科教人一体化贯通发展要求,探索成果转移转化的“先用后转”机制,畅通校企间“按需点单、免费试用、付费转化”渠道,降低企业研发投入风险,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5.强队伍建设,促干事创业活力提振

夯实责任抓落实。细化分解省考、市考目标责任、中心工作和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明确责任领导、责任科室、责任人,形成“责任领导牵头抓、责任科室具体推进”工作机制,定期跟踪督办,狠抓工作落实。实干争先强本领。根据干部画像分专业、分层级建立“科技专业化干部信息库”,实施科技项目“年轻干部首席负责制”,实现90后年轻干部项目领办全覆盖,定期组织开展“科技讲堂”强业务能力,实施机关干部“赛马比拼”考核机制。严明纪律优作风。利用每月“主题党日”结合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主动开展廉政风险隐患排查,推行干部“六必谈”机制,提升拒腐防变“心防”能力,引导党员干部明规矩、知敬畏、守底线、优作风,打造一支干净纯粹、忠诚清廉的科技铁军。

 


分享到: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