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30525MB1654727B/2022-0001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湖州市南浔区农业农村局 | 发文日期: | 2022-05-06 |
文 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
内容概括: | 湖州市南浔区高质量打造“未来农场”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根据《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双强行动”打造“未来农场”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1—2025)》(湖政发〔2021〕24号)和《湖州市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州市创新打造“未来农场”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的通知》(湖乡振办〔2021〕12号)文件精神,为高质量打造“未来农场”, |
索 引 号: | 11330525MB1654727B/2022-0001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湖州市南浔区农业农村局 |
发文日期: | 2022-05-06 |
文 号: |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内容概括: | 湖州市南浔区高质量打造“未来农场”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根据《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双强行动”打造“未来农场”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1—2025)》(湖政发〔2021〕24号)和《湖州市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州市创新打造“未来农场”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的通知》(湖乡振办〔2021〕12号)文件精神,为高质量打造“未来农场”, |
关于印发《湖州市南浔区高质量打造“未来农场”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的通知
湖州市南浔区高质量打造“未来农场”
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
根据《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双强行动”打造“未来农场”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1—2025)》(湖政发〔2021〕24号)和《湖州市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州市创新打造“未来农场”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的通知》(湖乡振办〔2021〕12号)文件精神,为高质量打造“未来农场”,推动农业“双强”走在全市前列,特提出如下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围绕数字化改革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双强行动”为契机,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为导向,坚持产业生态化、管理智能化、要素集约化、生产标准化“四化同步”,聚力科技含量高、建设水准高、智能程度高、生产效率高、质量效益高、共富成色高“六高集成”,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努力为加快建设共同富裕绿色样本提供更多的“三农”案例。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休闲农业领域,结合区农业农村领域“共富细胞”创建,高质量打造彰显绿色共富基因、特色应用场景、示范引领作用的区级以上“未来农场”100家,其中种植业40家、畜牧业25家、渔业25家、休闲农业10家。
二、建设标准
(一)基本标准
1.基础条件优越。围绕土地集中连片、功能布局合理、主导产业突出、生态环境优良等重点,建设适宜机械化作业的高标准农田或智能设施。具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建立生产、管理、销售等农业企业规章制度,规范操作流程。投资额达到2000万元以上。
2.生产管理智慧。应用“产业大脑+产业地图+数字农业工厂(基地)”发展模式,建立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平台,配备固定或移动式作业装备系统,可实现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自动管控、监测预警、精准决策,智能化、数字化场景应用3个以上,从业人员人均劳动生产率高于面上1倍以上。
3.经营模式领先。全面应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高效农业生产技术及绿色综合种养新模式,推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落地1-2个农业高新技术成果,通过科技应用促进产业高质高效。集成应用农产品溯源、投入品管理和标准化生产,实现生产、销售全程可追溯,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100%,亩均产值比面上提高30%以上。
4.示范带动有力。与村集体经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当地农村劳动力占农场职工总数的50%以上。组建跨村域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助推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所在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比面上平均水平提高10%。通过土地流转、就业创业、发展关联产业等多种途径,带动小农户、低收入农户实现产业创收、就业增收、帮扶增收。带动农户人均收入、联结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分别比面上平均水平提高20%、20%。
(二)个性标准
1.种植业类。集成运用最新信息技术,实现环境自动监测、病虫害预测预报、精准施肥灌溉。主要生产环节广泛应用自动驾驶耕种收、无人机施肥用药、农业机器人搬运分拣、蔬菜分级整理、水果自动筛选、茶叶自动化标准化加工等先进适用智能装备。配备储藏、保鲜冷库等采后商品化处理设施设备,粮油、果蔬、茶叶机械化率分别达到100%、70%、80%。粮油、果蔬、茶叶农场流转面积分别达到2000亩、200亩(或20000平方米设施)、200亩以上。
2.畜牧业类。通过配套生物传感、智能识别、精准管理等设施设备,对生产执行、产品安全、产出质量等智能分析、自行优化、全程追溯,对生物安全、畜产品安全、环境污染等主动预警,形成投入品无害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的绿色生产模式,建成装备先进、技术集成、品种优良、生产高效、资源循环、环境美化的引领产业发展、带领村民增收的现代化牧场,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率达到100%。生猪、湖羊、家禽存栏分别达到10000头、3000只、50000羽以上。
3.渔业类。配备工程化养殖设施、机械化养殖设备,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率达到100%。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科学配置场地环境及水质指标监测预警、病害预警防治、投入品闭环管控、养殖尾水处理、质量安全全程追溯、专家在线指导等系统,实现养殖全过程的信息感知、自动管控、精准决策的水产养殖工厂或工程设施养殖基地。工程设施化池塘、工厂化养殖流转面积分别达到200亩、20000平方米以上。
4.休闲农业类。道路通畅,基础设施设备齐全,建立符合环保要求的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化技术,建有先进的门禁、视频监控、电子商务与票务、屏幕信息发布、人员流量监控、无线WIFI服务、智能导游导览等系统,实现智能管理、服务、体验。农业类产业区块占总面积50%以上,且一产产值达到500万元以上,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以上,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
三、工作重点
(一)聚力推进宜机化改造。围绕规划布局、功能区块、空间设计等,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围绕“水、路、林、电”进行建设,加强灌排渠系建设和改造,因地制宜开展高效节水灌溉,实现有效灌溉覆盖率100%。合理建设田间道路,确保田间道路畅通,通达度达到100%,实现农业运输和农机下田有保障。科学布设农田林网,并与周边村庄景观相协调,打造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路网完善、电力达标、沟渠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的高标准农田和设施。
(二)突出抓好项目“双进双产”。强化农业招商选资,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工商资本及国内大型农业企业来投资建设“未来农场”。支持具有较好基础的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培育提升建成“未来农场”。充分利用土地综合整治、农地标准化改造契机,市、区县、乡镇、村四级联动打造“未来农场”集聚片区。鼓励科技人员、大学生到“未来农场”创业,引导农业科研院所、民营科研机构通过合作共建、技术入股等参与“未来农场”项目建设。
(三)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鼓励“未来农场”与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发平台,推动“未来农场”和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共享共用、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围绕良种育繁推、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机械等,探索“产品+技术”“社会化服务+技术”等市场化农技推广服务供给模式,示范展示农业重要新品种、重大关键技术和绿色高效种养模式等,加快自主研发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和转化应用,良种、良法覆盖率达到100%。深化“1+1+N”农推联盟和科技特派员机制,实现“未来农场”农推联盟、科技特派员全覆盖。
(四)大力推进智能装备集成。深入推进农业“机器换人”,稳步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主要作业环节劳动力使用减少50%以上。围绕种植业全程机械化,推进直播、移栽、高效植保施肥、烘干,茶果蔬水肥一体、自动化采摘、分级整理等设备应用,加大仓储、产后加工的集成配套。坚持“六化”引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推广洗消饲喂、通风温控、红外测温设备的应用。全面推进渔业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水产养殖生产和管理系统。
(五)着力打造产品质量品牌。深入推进“肥药双减”,集成应用种养环节碳减排和节能低碳农产品加工技术,促进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行覆盖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的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提升生产效率和效益,实现农产品的优质高产。加快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和宣传推广,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和质量效益,通过“公共品牌+主体品牌+浙农码”等线上线下销售模式,推动实现品牌提质增收效应。
(六)建立共建共享联结机制。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空间,以产业链资源整合为契机,探索“未来农场+合作社+农户”“未来农场+公司+家庭农场”等模式,牵头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融会贯通。以村集体资源要素入股项目为动能,抱团发展产业联合体,助推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深入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户入股,增加财产净收入。带动小农户、低收入农户就业创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带动农户发展关联产业,增加经营净收入。帮扶低收入农户实现产业创收、就业增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市农业“双强行动”工作协同机制协调下开展工作。各区县要加强党建引领,将“未来农场”建设纳入对区县年度综合考核和乡村振兴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建设激励机制。各级要制定本地区“未来农场”培育计划并部署实施。“未来农场”采取申报认定制,主体申报,乡镇(街道)初审,区县农业农村局审核,市农业农村局组织验收,通过认定后予以命名。各地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工作力量,及时解决“未来农场”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二)强化政策支撑。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未来农场”建设的规划、指导、管理和服务,集成项目、资金、人才、土地、科技,合力推进“人、钱、地、技”等资源要素在“未来农场”的高度集约、高效利用,成为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高度集聚平台。要制定“未来农场”项目招引政策,重大项目实施“一事一议”。对于认定的“未来农场”给予奖励,并优先安排农业“标准地”。
(三)形成制度成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强化工作推进,坚持抓点带面,注重总结提炼各地先进经验和创新做法,形成高效顺畅的工作体系。及时遴选一批可看可学的样板和典型,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建设经验,制定认定细则和标准体系,做到“实践上示范,标准上引领”。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建设氛围。增强制度意识,聚焦成果转化,把经验和做法固化下来,形成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
湖州市南浔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