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305250025654000/2023-0005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湖州市南浔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发文日期: | 2023-07-14 |
文 号: | 浔政办发〔2023〕33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内容概括: | 南浔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各镇街人民政府(办事处、管委会),区府各部门、区直各单位:现将《湖州市南浔区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
索 引 号: | 113305250025654000/2023-0005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湖州市南浔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发文日期: | 2023-07-14 |
文 号: | 浔政办发〔2023〕33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内容概括: | 南浔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各镇街人民政府(办事处、管委会),区府各部门、区直各单位:现将《湖州市南浔区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
湖州市南浔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州市南浔区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 年)的通知
南浔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各镇街人民政府(办事处、管委
会),区府各部门、区直各单位:
现将《湖州市南浔区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湖州市南浔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7月12日
湖州市南浔区文旅深度融合工程
实施方案(2023—2027年)
为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不断丰富文化和旅游新产品与新业态的供给,进一步释放文化和旅游扩投资、促消费的潜力,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按照省市有关部署要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聚焦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加强重大项目带动,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努力建成文旅深度融合的南浔样板,高品质打造“长三角亲子乐园”旅游目的地。
(二)发展目标。有效整合文旅资源、促进文化产品提质升级、丰富文旅产业业态、深化休闲度假城市改革、完善文旅发展要素保障、“长三角亲子乐园”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力争成为国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到2027年,全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持续实施文旅项目双进工程,全区旅游项目投资规模超过300亿元,确保项目累计实际投资250亿元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区域文化标识打造工程
突出生态底色和文化特色,全力提升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水平,激活文化地标、文化街区,传承优秀历史传统文化,塑造江南生态文化特色标识。
1.推行优秀传统文化保护计划。依类别、按重点保护好大运河江南运河南浔段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及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等,完成丝业会馆及丝商建筑、頔塘故道双桥及驳岸、小莲庄修缮工程等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物保护项目,完成国保单位南浔张氏旧宅建筑群修缮工程,双林三桥安防工程、尊德堂安防工程及省保单位博成桥、苏鲁桥科技保护工程等重点文保单位修缮保护项目。全面启动南浔区博物馆新馆建设。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传承、活化利用,打造以三大国遗项目为重点的“非遗助力共富”省级试点,重点培育湖笔制作技艺、绫绢织造技艺、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南浔传统糕点制作技艺等4个省级非遗工坊。打造全国一流的非遗资源展示平台、高端非遗产品销售平台、非遗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成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非遗小微产业园,入驻企业100家,推出非遗商品200种,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到2025年,全区非遗产品销售额翻一番。
2.实施传统文化守正创新计划。推动运河文化、蚕桑文化、湖笔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江南文化”南浔标识的美誉度。推进传统文化与宋韵文化深度通联,建好“宋韵·凡石”博物馆。推进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完成《基因解码丛书》。深入挖掘南浔乡土文化内涵,推进“乡村三馆”建设,新建提升乡村博物馆50个,乡贤纪念馆50个,乡愁记忆馆50个,探索场馆景区化、公共化、特色化发展路径,创建省星级乡村博物馆20家。深耕首批“浙江文化标识”培育项目,将文化元素融入红色旅游、文艺创作、主题研学、节庆展演等载体,推出系列文创、非遗产品,开发新的文化旅游线。
3.实施精品文艺创作攀峰行动。持续放大文艺创作强区优势,融合本土文化元素,打造共同富裕建设精神文化层面新高地。围绕“五个一工程”奖评选及政府常设性艺术大奖,充分融入南浔元素,推出南浔籍知名人士口述历史抢救工程《南浔骄子》系列纪录片,推进《奇幻水晶晶》《冠名》《九九面》等现实题材影视作品、地方小戏和动漫电视作品的开播、开排。启动沪浔文化续缘工程,重启《南浔丛书》编撰。谋划设立“金城(或费新我)艺术奖”等区级文化艺术奖项,举办文学、摄影等各类国家级赛事,进一步提升南浔文艺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
(二)实施文旅产业生态圈构建工程
依托“1310”的产业发展总体空间格局,集聚资源要素,实现产品与要素配置有效衔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构筑完善的文旅产业生态圈层。
4.推进南浔古镇重点发展。以南浔古镇为龙头,实施“四梁八柱古镇复兴行动”,规划宝善街亲子街区、花园弄蜊壳弄网红街区、頔塘风情街美食街等6条特色街区,进一步激发古镇老街新活力,实现古镇景区扩容焕新,全面推动古镇破局起势,实现复兴。
5.推进长三角亲子乐园联动发展。结合南浔水乡平原特点,按照“组团式发展、特色化发展、差异化发展”原则,全力打造“长三角乡村亲子乐园”。重点打造息塘景区、农业大观园、博物馆岛—后坝营地研学基地等10个片区,覆盖25个村(社),预计受益群众达10万人。
6.推进大运河诗路文化带(南浔段)特色发展。以打造“活态的文化,活着的古镇”为目标,整合南浔、练市、双林、菱湖、善琏、荻港六个古镇资源,全力打造世界级运河文化集中展示地。到2027年完成六个古镇的20处历史建筑和20万平米旧宅老屋修缮,做好双林古镇虹桥路蔡宅、练市古镇粮仓群等30处代表性传统建筑的活化利用。投入20亿元,完善古镇区域内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
(三)实施文旅项目双进工程
深入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开展产业招商引资,进一步做大文旅产业投资规模,优化文旅产业结构,全面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向规模化、特色化发展。
7.高标准推进重大文旅项目招引。树立大项目、大IP、大流量理念,以区外标志性项目为标杆,围绕“古镇、古村、水乡、田园”等地域特色,锚定重点文旅企业,实施精准招商,力争每年签约落地和开工建设3000万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20个以上、亿元以上项目5个以上。
8.高效率推进续建项目建设进度。统筹推进“双百双千”重大文旅项目攻坚行动,抓好重大项目、微精项目、公共服务项目、文化设施项目的跟踪服务。重点加快建设以江南小军事博物馆、季高乐园等为代表的亲子类旅游项目和以太阳酒店、大象酒店等为代表的高端酒店项目,助力长三角亲子乐园旅游目的地品牌打造。总投资规模达到300亿元以上,累计完成年度投资50亿元以上。
9.高品质推进新兴业态孵化培育。挖掘区内文旅资源,加快特色文旅项目建设,加大石淙花海运动小镇、杨港国际垂钓中心、后坝户外拓展基地等体旅项目培育力度,打造长三角地区最佳体育旅游目的地。规范露营营地景区化建设和服务标准,做优慕仁淙心营地、挪威的森林等露营营地品质,推动露营营地提档升级。
(四)实施文旅产业提质升级工程
坚持多业贯通融合、绿色和谐共生、开放合作共享基本原则,探索文旅产业与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引领带动各类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10.打造文旅融合集聚区。持续发挥南浔古镇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作用,创新发展都市夜间旅游,围绕都市夜游、夜演、夜宴、夜宿、夜娱、夜展、夜读和夜学,打造都市“八夜”旅游经济,突出中心城区旅游功能,新增1个以上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积极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11.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强化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加快推动传统文化产业、旅游业向时尚化、智能化和国际化转型,重点打造文化创意业集群、文化休闲旅游业集群。发展“文旅+水乡”,深化菱湖丝厂、善琏湖笔等特色小镇建设,打造以丝绸文化、古桥文化、鱼文化、农耕文化为主的水乡文旅。发展“文旅+康养”,面向双林镇、菱湖镇、和孚镇等地重点打造3个观光休闲示范区,促进生态康养、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康养休闲文旅业态融合发展。发展“文旅+研学”,重点围绕非遗民俗、红色教育推出2条精品路线,建设完善南浔红军长征追踪馆等红色旅游景区景点,打造南浔特色研学IP,培育认定2个研学基地、5家创新企业,研发研学产品4项以上,争创 1个省级示范级文旅 IP,创建省级产业融合示范基地1家。
12.做大文旅融合市场主体。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旅游市场,推进文化和旅游企业开展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加快文化和旅游企业的上市(挂牌),力争培育五星级品质旅游社2家。发挥国有平台公司龙头引领作用,提升产业运作水平。加快培育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行社、文化娱乐、乡村旅游等行业领军企业,扶持旅游电商、旅游新业态企业发展,支持行业协会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开展行业自律、交流互助活动。
(五)实施重点载体能级提升工程
依托人文自然资源禀赋,持续提升城乡建设发展水平和品牌影响力,打造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的全域旅游发展阵地。
13.推进城市文态有机更新。以“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为总抓手,构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本,以名镇、名村为纲,以頔塘、运河为线,以丝绸、湖笔、浔商为要的城市新文态。激活文化古迹、历史建筑和名镇名村,有机更新便民路、北部景区等地的历史肌理,生动展示水乡文化、吴越文化等文化主题。高起点建设区博物馆,打造以南浔古镇为主载体的文化地标。
14.培育文旅融合精品乡镇。提升景区、村庄的旅游功能,打造一批符合休闲度假小镇韵味的“金字招牌”,全面提升江南腹地田野、水系、古镇、古村的生态文化环境。传承运河古镇、古村落文化肌理,完成历史建筑、古桥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修缮20处,全面建设大运河古镇群为主要内容的江南水乡生态文化展示区,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全面体验江南水乡文化的旅游目的地。
15.培育文旅特色度假村落。以人文乡村建设为引领,深入推进乡村景区化,争创5A级景区城镇1个,打造金3A景区村6个,扩大荻港“江南最好的小镇”影响力。招引一批度假型品牌酒店,加快培育多元度假旅游新业态,鼓励引导特色主题度假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乡村民宿提档升级,打造省高等级民宿20家、文化主题民宿3家以上,打造国际化生态型水乡度假目的地。
16.建设高能级的度假平台。全面开展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风情小镇、景区村等旅游目的地,酒店、民宿等旅游接待场所的“微改造、精提升”,建设时时美丽、处处精致的旅游环境。到2025年,完成300个“微改造、精提升”示范点改造建设,打造120个市级以上“微改造、精提升”示范点标志成果,营造景美人和、主客和谐的旅游休闲场景。
(六)实施休闲度假城市改革工程
优化休闲度假城市治理模式,破解在要素保障、项目投资、品牌推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难题堵点,全力打造休闲度假优质品牌。
17.加速文化产业繁荣跃升。全面落实《南浔区文旅融合“五百五千”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5)》,开设100家“百县千碗·南浔知味”体验店,举办“非同浔尝”非遗美食集市,支持各类文化创意工作室、非遗传承人、设计工坊等开展文创产品设计,推出20个南浔有礼文创伴手礼与旅游商品,打造一批“文旅购物节·浙江消费季”商品推介平台,培育20个具有区域特色的文旅市集与文化雅集,推动“星火赋美”活动本土化、特色化开展,打造20个以上流动展示点,打造20个代表性演艺(技艺)项目,开展活动200场次以上,推动进度假区、景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和社区。
18.实施文旅融合消费试点。推出“南浔有礼”四季文旅产品,实施文明旅游提升计划和文旅投诉诉源减量行动,加快中心城镇文旅场馆、特色街区和文旅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赴上海、杭州、苏州等长三角重点城市开展交流推介,制定文旅消费场所“满减”促消费政策。新增省级工业旅游基地 1 家。推进“触网上云”百千亿行动,新增数字化文旅产品(场景)50个以上。
19.创新度假发展评价指标。深化统计制度改革,助推文旅企业积极开展“升规上限”工作,提升休闲度假产业增加值。打造一批具有文化气质、承载文化功能、体现零碳理念的公共性精神空间,全方位提升文化生活氛围,满足度假游客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持续发挥度假产业在促进人民精神富有方面积极作用。
20.生动讲好绿色共富故事。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打造零碳度假产品,培育一批零碳旅游试验区、零碳科技研学基地、零碳度假新业态、零碳度假社区、零碳创意实践基地等,构筑完善的零碳度假产业体系。抓实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持续开好“村游富农”班车,探索构建“村游富农”指标体系,建设50家农旅融合式“共富工坊”,打造2大“村游富农”绿色共富示范区。深入推进千户农家旅游致富计划,持续实施乡村文旅运营“五十行动”,培育建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打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80万元以上的景区村庄达20个。
(七)实施环境设施优化工程
逐步优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文旅监管体系,全面提升服务水平,打造国际、智慧、文明、安全的旅游环境。
21.推进智慧文旅改革。推进智慧旅游应用服务,全区4A级以上景区实现电子地图、智能导游和在线预订服务全覆盖,培育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文旅创客基地、智慧乡村等,推广“15秒入住”“20秒入园”“10秒出场”等智慧化场景。培育数字旅游经济,开发云展会、云演艺、云直播等新业态,推广沉浸式数字体验产品。
22.提升绿色出行品质。以“低碳优先、绿色优先”为旅游公共交通发展理念,不断做好“外接”工程,全面对接市区两级交通圈大交通建设,主动融入旅游服务功能。优化通景公路,完善城市旅游公交专线和旅游车辆租赁等落地交通服务,提升完善旅游停车场、旅游交通标识系统等,建设完成自驾车、旅居车营地2个。完善沿线旅游驿站、旅游厕所、观景平台等设施,实施“内畅”工程。
23.强化市场安全监管。积极融入省、市、县三级联动应用平台,统筹智慧化旅游监管与调度,实现重点场所信息推送、客流承载、安全防范、舆情评估等方面的实时功能全覆盖。强化公安、文旅执法、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配合,加强旅游重点领域、重要时段、重大活动的安全监管,建立权责明确、反应灵敏的监管和应急救援体系。
(八)“长三角亲子乐园”品牌提升工程
整合全区文化和旅游资源,强化交流与合作,打造品牌传播矩阵,不断打响“长三角亲子乐园”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与影响力。
24.打造融媒体宣传矩阵。融合抖音、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小红书、南太湖号等新媒体平台,打造“趣南浔”官方新媒体宣传矩阵,每年策划“趣探店”“南浔人文”“浙韵千宿”等主题篇章,开展网红达人采风、“浔攻略”软文推广、主题视频拍摄等活动。
25.强化交流合作。推进长三角文化和旅游一体化,举办长三角乡村文旅创客大会、南浔古镇国际桨板赛等重大活动,开展含山蚕花节、石淙花海龙虾节、绫绢文化节等乡村节庆活动,参加长三角旅行商大会线路考察、上海大都市圈旅游联盟行动、省内外主要城市推介会、长三角露营大会等。组团赴亚运主办、协办城市举办“共享亚运”系列文旅推介活动,参展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等各类展会。加强区域交流协作,开展南浔-松阳山海协作文化走亲推介交流活动,与桐乡合作策划发布精品旅游线路3条,深入推进嘉湖一体化,与吴江共建一体化示范区江南水乡古镇生态文化旅游圈。
26.创新文旅融合活动载体。建设主客共享的新型文旅空间,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推动图书馆、非遗馆、城市书房、文旅驿站等文化场所与旅游公共服务功能深度融合,全面建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实现乡镇文旅空间建设全覆盖。创新举办全民阅读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主题活动,策划一批小而美、品牌化、可持续的文化雅集,开展“文化走亲”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不少于200场次。深化与携程、驴妈妈、同程等OTA平台及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的线上活动合作,用好BOSS直播、旅游达人、流量明星的宣传效应。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南浔文旅深度融合工程领导小组,由区分管领导任组长,加强对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区镇联动协同机制,整合各方力量,推动相关工作机制常态化、长效化。建立清单化推进机制,形成工作闭环管理体系,推动任务落实。
(二)完善要素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统筹利用文旅融合发展专项资金,优化支出结构,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扩大有效投资,推进重大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力度。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强化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丰富文化和旅游金融产品体系。
(三)加快改革争先。强化前列意识、标杆意识和示范意识,鼓励和支持创新试点,形成创新性、突破性工作成果,树立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推进整体突破。加强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和督查激励,及时总结、推广实践经验做法,发挥典型引领作用,营造齐抓共促的良好环境。
附件:1.湖州市南浔区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工作专班成员名单
2.湖州市南浔区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工作专班工作机制
3.湖州市南浔区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工作专班成员单位职责分工
附件1
湖州市南浔区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工作专班
成员名单
为高质量推进全区文旅深度融合工程,高水平建设文化强区,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决定成立南浔区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工作专班。工作专班组成人员如下:
总召集人: | 卫 良 | 区政府副区长 |
副召集人: | 沈晓斌 | 区政府办公室 |
施永伟 | 区委宣传部 | |
沈振华 |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 |
成员: | 戴 晶 | 区发改经信局 |
陆国强 | 区教育局 | |
王杰华 | 区财政局 | |
张 锋 | 区住建局 | |
沈敏毅 | 区交通局 | |
胡媛娟 | 区水利局 | |
刘立群 | 区农业农村局 | |
宋新良 | 区商务局 | |
黄海新 | 区融媒体中心 | |
徐铁成 |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 |
曹桂江 | 区市场监管局 | |
杨小英 | 区金融发展服务中心 | |
王学良 | 区统计局 | |
张加林 | 区大数据局 | |
钱 磊 | 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 | |
褚夏亮 | 区文旅集团 | |
胡国华 | 高新区 | |
费海峰 | 练市镇 | |
吴高杰 | 双林镇 | |
侯朝阳 | 菱湖镇 | |
杨盛怡 | 和孚镇 | |
冯 彬 | 善琏镇 | |
严 洁 | 千金镇 | |
吴夏平 | 石淙镇 | |
计奇花 | 旧馆街道 |
专班办公室设在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承担工作专班日常工作,沈振华兼任办公室主任。
附件2
湖州市南浔区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工作专班
工作机制
构建“1专班、5工作机制”工作体系,实行区镇街联动推进,完善“任务分解-动态监测-研判调度-督导服务-考核评价”全流程闭环管理。
一、建立协同推进机制
按照“一位区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要求,坚持上下贯通、条抓块统、分级负责,强化力量集中、政策集成、资源集聚。一是组建由分管副区长任总召集人的工作专班。工作专班负责制定高质量推进全省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统筹推进工作。专班办公室负责执行工作专班的决策部署,承担专班日常工作。二是在工作专班的领导下,各成员单位落实主题责任,各相关镇街落实属地责任,形成强大合力,确保工作落地见效。
二、建立研判调度机制
一是落实“项目化、清单化、时限化”要求。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专项工作安排,细化实化量化年、季、月目标任务,明确调度管理要求、标志性节点和具体完成时间,推动责任落实。二是落实“周盘点、月调度、季分析”要求。专班办公室原则上每两周召开调度例会,研究交流工作情况,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专班组长每月调度,梳理重点工作进展和下月重点工作安排,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每季度召开工作推进会,确保全区上下认识统一、行动一致、步调一致。
三、建立督察服务机制
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编制迭代问题销号进度表,对推进困难的重大项目、重点事项和梳理发现的问题,清单管理、动态销号,构建“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办理-问题销号”的闭环办理机制。专班办公室牵头会同区级有关部门,到镇街现场办公、现场协调、现场服务,着力解决群众、基层、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开展专项督察。
四、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实行“月进展、季晾晒、年考评”,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工作氛围。一是季度晾晒排位,每季末对季度工作推进情况通过数字化平台晾晒推送,并向有关部门和镇街负责人,通报先进经验或整改措施等。二是年度综合考评,考评结果纳入区政府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强化激励奖惩,对考核结果优秀的在项目申报、资金安排、要素保障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对没有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按规定进行问责。
五、建立宣传推广机制
整合全区文化和旅游宣传资源,统筹媒体传播平台和渠道,打造文旅深度融合工程传播矩阵,建立传播贡献度评价指数,全面加强宣传推广。策划组织系列主题宣传活动,组织实施重要活动、重大会议专题宣传,协调新闻媒体开展实地采风、动态宣传、实时报道,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附件3
湖州市南浔区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工作专班
成员单位职责分工
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现就专班成员单位职责分工明确如下:
区委宣传部:负责统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指导协调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牵头推进区域文化标识和文化品牌打造,会同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提出文旅融合发展的计划和政策建议,组织协调宣传报道工作。
区发改经信局:负责统筹文旅融合项目投资工作,指导推进大运河诗路文化带建设,打造运河古镇集群;牵头推进重大项目牵引工程,将文化和旅游项目纳入区重大产业项目,优先保障项目要素;指导文化和旅游信用体系建设。负责推进“文化+工业”深度融合,协调开发近代工业遗址,提升工业旅游发展水平。
区教育局:推动全区高校优化文化和旅游学科专业合理布局;指导推进研学旅行发展。
区财政局:指导全区统筹现有资金渠道,优化支出结构,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
区住建局:负责城乡风貌整治提升、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及历史建筑保护等工作。
区交通局:负责推进交旅融合发展,做好公路、水运、机场交通基础设施布局规划,统筹区域、城乡交通发展,协调推进旅游交通建设。
区农业农村局:协助推进“文旅+农业”融合发展,指导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区商务局:负责办好各类文化和旅游消费活动,保护老字号;协助实施文旅消费品牌创建行动。
区融媒体中心:负责做好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的宣传推广。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物局):负责专班办公室日常工作,协调推进区域文化标志打造、文旅产业带建设、重大项目牵引、文旅产业拓展,载体能级提升、文旅消费品牌创建、交流合作深化、环境设施优化等8大行动。负责推进“文旅+体育”融合发展,推进“环浙步道”建设,促进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建设。
区市场监管局:指导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建设、协同推进放心景区建设。
区金融办:指导、支持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融资。
区统计局:指导、支持文旅深度融合统计工作。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南浔分局:指导各镇街做好文化和旅游项目用地保障。
区文旅集团:参与支持文化和旅游项目投资、招引、签约、落地、建设、运营等工作;负责运营区级文化和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
各镇(街):负责抓好属地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的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