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区“十二五”城建工作总结及“十三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南浔区加快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城乡建设事业跨越提升期。全区城乡建设系统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关心支持下,紧紧围绕“奋战五年、再造南浔”和“重振南浔辉煌”的总目标,深入实施“城市兴区”战略,牢牢把握城市建设主题、主线,以前所未有的大手笔、大气魄、大动作加快城市建设,突出重点项目,强力推进“五水共治”,着力推进民生工程,深入推进“三改一拆”,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中心城市的承载辐射力,改革创新、多措并举,保证高质高效地完成好“十二五”规划阶段性目标任务。
这5年,是南浔城乡建设突飞猛进的5年:金象湖公园、全民健身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如期建成,花园名都酒店、南方新世界商贸综合体、金融大厦、浙商回归总部经济园、南浔银行等一批地标建筑拔地而起;南浔区人民医院、垂虹公园、太湖水厂、保障房、老小区改造、城乡供水一体化、城镇污水处理、天燃气普及等一批民生工程顺利实施。
这5年,是南浔重大城建项目突破重围的5年:中心城区完成重点建设项目150个,完成总投资220亿元,中心城区建成面积、集聚人口、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公共绿地分别由2010年的12.5万平方米、9.6万、21平方米、8.7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18.5万平方米、12.5万、 32平方米、 15.4平方米,投资强度创历史之最,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功能、品质和形象明显提升,城市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十二五”期间主要工作
“十二五”期间,全区城乡建设系统坚持以推动科学发展、建成全面小康为主题,以生态环境整治为抓手,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创新城市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城市兴区”战略,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了全域规划、村镇规划全覆盖,扎实推进我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水乡魅力之城。
(一)主要成绩
1.注重总体规划,城乡特色逐步彰显
一是全域规划全面实施。完成南浔区全域规划发展研究及南浔镇等8个镇全域规划研究。通过对全区及各镇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实施评估,研究制定全域产业发展导向与策略、发展规模,明确空间发展布局、农居点的布局与定点,深化协调行政边界关系及特色空间统筹发展。南浔区全域规划发展研究成果获2014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二等奖。二是城镇规划全面推进。城镇总体规划方面,已完成和孚镇、旧馆镇两个镇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报批工作,启动小城市试点练市镇及特色小镇善琏镇两个城镇的总体规划修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方面,已编制完成双林镇南部新区、菱湖镇东部新区等8个单元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三是村庄规划全部覆盖。修编完善全区9个镇的村庄布局规划,确立35个中心村、221个行政村,村组总量从原先1411个缩并到426个,基本实现“一村两点”布局,整体村庄布局更加合理,土地更加节约,功能配套更加完善。结合省市区各级切实解决农民建房难问题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的契机,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启动全区新一轮村庄布点规划修编,规划形成每村1-3个点,推进布点规划落地。结合全区美丽乡村、魅力水乡等专项创建工作,完成78个村庄建设规划修编,2015年,根据省市村庄规划设计工作要求,我区排定3年计划,全面完成全区141个行政村村庄规划设计编制,其中射中村村庄规划(2013-2018)获第一批全国村庄规划示范称号。
2.注重项目建设,中心城区日趋完善
一是促进城市基本框架拉伸。通过实施“古镇保护、老城提升、工业西移、新区南建”的城市发展战略,中心城区建成面积由2010年的12.5万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18.5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由2010年的21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32平方米,城市框架迅速拉开。持续推进老城区“通路续脉”工程,泰安路、嘉业路、南林路、人瑞路和嘉业河“四路一河”完成有机更新,人瑞路、同心路、泰安路等6条断头路相继打通,嘉业路、人瑞路等提升工程使老城区整体形象焕然一新,道路情况得到进一步完善。按照新区“五横五纵”道路框架的规划,先后完成了嘉业南路、朝阳路、向阳路、万顺路等8条主要路段的建设,并加速推进向阳路东拓,嘉业路南延等拓展工程,城市框架已基本成型,为城市重点项目的承载和中心城区的集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行政服务设施方面,区政府大楼及其附属建筑、区法院及审判用房、区检察院、区人武部、人防办、国土水利局等行政服务大楼相继建成;公共配套设施方面,区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金象湖公园、青少年活动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等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先后完成了年丰公园、文兴公园、江蒋漾公园、金象湖公园、音乐广场、市民广场等6个市民休闲工程建设,金融中心、总部经济园等工程加快建设。完成背街小巷改造23条,实施老小区改造28个,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受益居民达3248户。
3.推进住房建设,改善城乡住房面貌
一是大力实施保障房建设工程。十二五期间,共建设保障性安居住房10418套,总建筑面积117.64万平方米,其中经济适用住房1.66万平方米、216套,限价房8.19万平方米、760套,公共租赁住房15.25万平方米、2778套,棚户区改造(城中村)92.54万平方米、6664套。廉租房实现保障1830人次,发放租赁补贴和租金减免189.04万元。住房保障覆盖率从2010年的不到11%提高到目前的20%;二是着力提升商品房建设力度。十二五期间,已完成香墅湾、东南华府、浔园、润泽绿地、钻石华府等63个房地产项目建设,建筑面积233.98万平方米,共计商品房17869套,金域华府、凯旋宫、滨江丽景等22个项目正在有序实施中,总建筑面积近120万平方米。共销售商品房136.27万平方米、共11066套。2015年,商品房销售40.95万平方米、共3125套,创历史新高。
4.提升配套设施,推进各类民生工程
一是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制定了《南浔区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工程三年行动方案》和《南浔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的实施方案》,先后完成千金、石淙、善琏等片区供水管道建设101.6公里,完成善琏镇配水站建设,完成支管网改造357公里,十二五期间实现了双林、练市、善琏、和孚率先实现供水一体化。二是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新建污水管网350公里,雨污分流58公里,完成菱湖、善琏、和孚三个污水厂的B升A改造工程,完成石淙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及扩容工程,完成双林污水厂续建工程和千金华晖污泥处置场建设,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8%,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3%,全面实现雨污分流。三是燃气管网建设。铺设浔练公路天然气管道、湖盐公路天然气管道、三新线天然气管道等天然气管道242多公里,实现南浔各镇(开发区)全部接通天然气,管道燃气普及率达50%,城乡居民受益面不断扩大。四是人防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分别完成了南浔区指挥所、地面应急指挥中心、和孚镇、双林、练市指挥平台建设,同时完成了南浔荻港渔庄疏散基地三期建设,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共计189937平方米,依法征收易地建设费4401.8万元。组建2支民防应急救援队,完成组训人防专业队1070人次,开展人防初中、小学教育23879人。完成和孚、双林、善琏等重点镇达标创建,并完成增山、朱坞社区达标创建,重点目标单位做好应战防护。
5.统筹城乡发展,村镇面貌日新月异
一是以村镇重点项目为依托,实现乡镇建设的转型升级。指导完成了全区4个中心幼儿园、双林镇凤凰文化广场、和孚镇卫生院迁建、善琏镇镇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等31个重大民生项目建设,累计投资额达11亿。完成练市镇建新村新会村安置小区、双林镇向阳村农房集聚等125个农房改造项目,累计改造完成12573户,完成改造面积307.71万平方米,完成投资额314458万元。二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实现农村环境的优化升级。改造及新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房256座;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累计投入5060万元,其中区级投入2660万元,市级补助2400万元。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长效管理办法,坚持边推进治污设施建设,边探索长效管理机制,累计完成南浔镇横街村、和孚镇荻港村等52个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星级村创建,做到污水治理任务全面完成。
(二)经验做法
总结“十二五”期间我区城乡建设工作,既有值得传承的宝贵经验,更有要进一步加以改进的不足和问题,主要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领导对城建工作的高度重视,形成了保障有序的城建组织体系。通过领导挂帅、健全机制、目标分工、明确责任等做法,形成了按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责任网络,确保了城建重点工程顺利推进。
二是全区上下对加快城市又好又快建设,为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等在思想认识上得到进一步升华,特别是建设领域广大干部职工有一个紧抓机遇,跨越发展的思想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三是建立了开拓创新、敢于突破、转型发展的运作机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面对资金筹措难题,敢于突破、开拓创新,摸索出了以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多形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城建投融资体制,在政府财力紧张、宏观调控、银根紧缩的情况下基本保障了城建项目资金需求。
四是上下一致、凝心聚力的奋力拼搏精神,为城市建设的顺利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是以生态环境建设为抓手、加快以道路建设为重点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地区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的共识已经形成。
二、“十三五”期间重点工作及保障措施
“十三五”时期是全省建设“两美浙江”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城乡建设实现大跨越、大发展的重要阶段。全区城建系统将坚定不移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走下去,坚持以五个统筹为抓手,全力开展生态示范、功能提升、交通畅达、公共服务、城乡一体等工作,力争到2020年,全面提升南浔中心城市能级和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水乡魅力之城。
(一)规划思路和发展目标
1.规划思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问题、需求、目标为导向,按照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紧紧围绕“1+9+40”的基本思路,坚持规划为先,项目为王、管理为本理念,做强做优做特“1座海绵城市、9 个美丽乡镇、40个精品村庄”,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全区城乡发展布局更加合理,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更加优化,基本建成清丽、富裕、乐居的现代化生态型水乡魅力之城。
2.发展目标。全面实施城区“百个项目、双百投资”和镇村“四大工程、百亿投资”两大战略,到“十三五”期末,中心城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人口集聚达到25万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30平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全区新增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省级中心镇各1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住房保障率达到25% ,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
1、实施交通畅达工程。一是建设示范路。以“六合一”为标准,计划投入资金66000万元,在今年实施“三横三纵”的基础上,完成南浔大道、人瑞路等10条全市一流的示范性道路建设。二是打通断头路。以消灭中心城区断头路为目标,计划投入资金127000万元,确保在2017年全面打通文心路、南浔大道、外环西路等14条断头路,真正构建“五横五纵一环”的城市主干路网框架,全面形成“内成网、外成环”的城区交通体系。三是打造智慧交通。投入资金2000万元,在重要道路、重要节点实现电子警察、抓拍系统全覆盖,为实现智能交通打下良好的科学基础和硬件条件。四是建设二个枢纽。结合高铁站站址,统筹规划,计划投入资金150000万元,建设集高铁、长途汽车、水运等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计划投资2000万元,完成城乡公交枢纽建设。
2、实施配套完善工程。一是突出民生需求。计划完成投资290300万元,完成垂虹公园、人民医院、湖师附小二期、农贸市场等 20个项目的建设,启动体育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公共配套功能,彻底满足群众就医、上学、停车、买菜的实际需求。二是突出商业完善。计划完成投资248000万元,完成博大新街、广弘综合体等2个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优化城市商业配套功能。三是突出旅游配套。计划完成投资747100万元,完成华美达酒店、我家花园、君澜度假酒店等11个项目建设,完善旅游服务配套,提升旅游竟争能力。
3、实施美丽宜居工程。一是打造精品住宅。计划投入资金427900万元,完成农房中央公园、观景府二期、贝尚湾二期等16个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承载能力。二是提质农民社区。根据新的安置方式,以政府统建的形式,计划投入资金140330万元,完成硬长桥农民新村、新安大社区等5个项目的建设。三是改造老旧小区。计划投入资金5000万元,到2017年底,全面完成11个老小区的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和物业化管理工作,切实提升居住环境,改善城市形象。
4、实施特色亮点工程。一是做水的文章。计划投入资金165000万元,完成小坝里等7条河道水环境整治、洗粉兜水系整治、古镇水系恢复等三大工程建设,建设亲水走廊,设置沿河慢行系统,把河网整合成休闲、观赏绿廊,重现“水晶晶的南浔”。二是做绿的文章。计划投入资金18000万元,实施南林路、联谊路、外环东路等15条城市道路绿廊建设,并在重要节点设置50处具有南浔人文特色的雕塑小品,打造“错落有致、四季有花、绿荫护夏”的城市道路彩化长廊。三是做亮的文章。计划投资3000万元,实施10条示范性道路和城市主要节点、重要建筑的亮化工程,形成错落有致、动静结合、色彩斑斓、璀璨动人的夜间美景。四是做古的文章。计划投入资金127850万元,完成丝绸码头、工业遗址公园、张静江故居二期、文昌阁修复等12个项目的建设和修复工作,达到传承文化、展示内涵、体现特色的综合目标,展现“古今辉映”的风貌特色。
(三)“十三五”村镇建设任务
1、美丽乡镇创建工程。计划投入资金500000万元,以各镇为单元,全面实施以“五个一”为重点内容的美丽乡镇创建工作。一个标志性建筑:每年建成一个以商业、住宅、金融等为重点的标志建筑。一个民生性项目:每年启动一个以文化、教育、卫生、养老、公园等为重点的民生项目。一条示范性街道:每年建成一条以路面、管网、绿化、立面、亮化、文化“六合一”的示范街道。一条景观性河道。每年建成一条以清淤、纳管、驳岸、绿化、慢行“五位一体”的景观河道。一支高素质队伍。建成一支适应城镇管理需求的高素质城管执法队伍。做靓镇区环境,提升镇区魅力,强化长效管理,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美丽乡镇。
2、精品村庄打造工程。一是注重村庄设计。投资3000万元,完成全区规划区外169个行政村的村庄设计,实现村庄规划设计从“千村一面”向“风貌特色”的转变。二是注重农房设计。投入资金1000万元,完善全区农房设计的样板图册,按照一村一图的要求,统一设计建设方案,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实现农房设计从“重编印图集”向“重落地应用”的转变。三是注重村庄建设。投入资金 350000万元,加大农房改造力度,加快农房集聚进程,确保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40个以上,实现村庄建设从“偏重建房”向“集聚宜居”的转变。
3、公用事业共享工程。一是一体化供水全覆盖。计划投入资金40000万元,完成供水管网、配水站、旧水厂改造等三大工程建设,到2016年全面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二污水处理全覆盖。计划投入资金50000万元,完成污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厂扩建及提标升级等三大工程建设,确保实现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三是管网燃气进村全覆盖。计划投入资金10000万元,建设中低压燃气管网500公里,实现天然气管网入村覆盖率达到100% 。
4、综合环境整治工程。一是改造卫生设施。按照“四统一”的要求,计划投入资金1000万元,确保到2016年底,全面完成10000个垃圾箱(房、站)改造和新建任务。二是更新清运车辆。计划投入资金2000万元,全面完成50辆垃圾清运车的更新,防止生活垃圾的跑、冒、滴、漏,确保车辆运输的安全。三是完善基础配套。计划投入资金20000万元,完成以道路硬化、河道整治、卫生改厕、村庄绿化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工作。四是注重长效管理。健全保洁队伍 ,提高管理标准,强化日常监督,实现村镇管理由“粗放管理”向“精致管理”的转变。
(四)保障措施
1.明确目标,强化工作责任落实。根据“十三五”建设规划,科学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对每个项目倒排工作时间,实行挂图作战,通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各责任主体“主要领导”亲自抓的良好氛围,切实加快项目推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2.科学规划,确保项目建设标准。注重规划的系统性,提升规划的科学性,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坚持“三规合一”,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协调,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按照亮点多、标杆高、特色明的要求,坚持项目的高标准设计,确保项目的多方案比选,在充分征集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确保项目建设的标准和品位。
3.创新改革,构建多元投资体系。一是增强融资能力。加大政府平台培育,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将城发集团打造成为总资产达200亿元、净资产超120亿元,集基础建设、商业开发、股权投资等多元化运作为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并力争上市。二是拓宽融资渠道。通过盘活城镇资产,整合资源,包装项目,加强与金融机构对接,通过项目融资、发行地方和企业债券等形式,多方开通融资渠道。三是创新城乡投资体制。在积极争取银行融资,上级政策补助的同时,引导产业资本,民间投资积极参与城乡建设,以PPP等多种方式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建设。努力构建城镇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4.攻坚克难,努力破解要素制约。充分发挥牵头拿总的作用,积极主动协调各责任主体,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健全攻坚团队,努力破解建设项目土地指标、资金来源和政策处理等要素制约,为“十三五”项目的加快实施,城乡建设的加快发展创造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