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索 引 号: | 113305250025653474/2024-0297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湖州市南浔区人民政府 | 发文日期: | 2024-12-03 |
文 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
内容概括: | 今年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一年,是“十四五”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南浔迈入“高铁时代”的奋进之年。上半年,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宏观环境下,在房地产行业持续走低,经济运行持续承压的复杂形势下,全区上下紧紧围绕省市区委决策部署,在区人大以及各级人大代表的监督支持下,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以精准务实有效举措稳增长、促发展、防风险,经济持续稳健运行,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
索 引 号: | 113305250025653474/2024-0297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湖州市南浔区人民政府 |
发文日期: | 2024-12-03 |
文 号: |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内容概括: | 今年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一年,是“十四五”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南浔迈入“高铁时代”的奋进之年。上半年,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宏观环境下,在房地产行业持续走低,经济运行持续承压的复杂形势下,全区上下紧紧围绕省市区委决策部署,在区人大以及各级人大代表的监督支持下,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以精准务实有效举措稳增长、促发展、防风险,经济持续稳健运行,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
南浔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及重点工作任务半年度进展情况
今年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一年,是“十四五”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南浔迈入“高铁时代”的奋进之年。上半年,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宏观环境下,在房地产行业持续走低,经济运行持续承压的复杂形势下,全区上下紧紧围绕省市区委决策部署,在区人大以及各级人大代表的监督支持下,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以精准务实有效举措稳增长、促发展、防风险,经济持续稳健运行,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1-6月,实现全区地区生产总值287亿元、增长6.4%;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59亿元、增长6.1%;规上工业增加值95.1亿元、增长7.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6亿元、增长8.2%,其中制造业投资41.8亿元、增长20.7%;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增长5.8%;外贸出口增长22.3%、全市第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3亿元,增长2.5%、全市第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增长5.3%、6.8%。
一、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冲刺高铁开通,接轨融合加力加速。一是接轨合作再拓展。迭代升级上合区,优化“1+4+2”核心区板块布局,成立并实体化运行上合区管委会。深化与临港集团、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等高端平台对接合作,上半年,成功落地复旦软件园科创等各类重点项目25个,接轨上海成效日益显现。先后与东华大学、交通大学等高端平台建立合作关系,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合作设立新媒体艺术学院实训基地。我区高质量建设“上合区”做法入选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佳实践案例。二是高铁建设再攻坚。全面开展“喜迎高铁、启航蝶变、双百攻坚”专项行动,统筹实施8项工程行动、140个专项任务,全方位保障高铁开通运营。截至目前,沪苏湖高铁南浔段全线铺轨已完成、并进入主线静态验收,高铁站房主体装饰装修基本完成,周边配套站前大道、站后大道、沈塘路二期3条道路正在如期顺利推进。围绕高铁时代,加快构建现代交通服务体系,S302湖盐公路改建工程、S213南浔隧道段已建成通车,湖杭、苏台高速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东宗线稳步推进,综合物流园一期已纳入省“十四五”规划中期调整。三是城市引流再升级。深化古镇复兴引流,累计招引太湖映象、东门食集·文化演艺美学餐厅、摩登红人等新业态40个,举办运河古镇音乐节等文旅活动20余场。上半年,南浔古镇累计游客接待量达1019万人,较2023年同比增长74.16%,其中夜游接待量达247万人,均再创历史新高。南浔古镇入选全省2024年千万级核心大景区培育名单。以南浔古镇复兴为引领,实施大运河古镇集群复兴工程,完成历史风貌重塑项目25处、文旅消费场景项目62个。
(二)深化机制创新,项目引推提速提效。一是项目招引彰显精准度。深入开展“项目双进提速年”活动,打破片区招商传统格局,探索产业化、专业化招商作战体系,拓展与中国汽车工程协会、上海电机行业协会、半导体行业协会、芯谋等专业机构深入合作,精准聚焦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泛半导体新材料、未来食品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成功引进麦当劳、上海新阳、上海通工汽车产业链头部企业。上半年,累计引进签约3亿元以上项目33个、全市第2,八大新兴产业链占比为74%。二是项目推进彰显加速度。迭代项目推进机制,全区面上组建6大专业重点办,创新推进“六线并联”打法,以联审联批推进“四证齐发”,泰鼎新能源电池、旭升汽车核心零部件、吉利三电等标志性项目相继竣工投产。上半年,3亿元以上项目累计开工入库24个,其中省“千项万亿”新建项目开工率100%,投资完成率全市第1。获一季度全省投资“赛马”激励区县。三是产业平台彰显集聚度。聚焦“1133”平台承载能级提升,统筹加快新平台拓展、老园区改造及专业园区建设。围绕“四季看变化”主线,不断完善开发区万亩千亿平台配套服务及长三角泛半导体新材料产业园专业能级,光电湾科创中心、园区会客厅、邻里中心等配套项目相继竣工,平台形象及承载能级进一步提升。高标准打造长三角中央厨房,与江南大学合作共建未来食品产业园。统筹推进各平台工业有机更新,腾退低效用地空间1000亩。新增建设用地1213亩,全市第1。向上争取取得新突破,争取专项债券资金25.7亿元,额度全市第1。
(三)抢抓时代风口,产业结构向强向新。一是新兴产业加速集聚。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聚焦八大新兴产业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领域、新赛道,成功举办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链对接会、长三角集成电路材料产业创新合作大会等专业对接推介活动12场次,成功导入新兴产业链项目20个。1-5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5.7%、全市第1。二是科创产业加大蓄能。扎实推进“双百双万”专项行动,做到科技人才供给与产业创新需求精准匹配,引进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34个、全市第1,去化科创园区面积8万平方米。推进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03家,申报市级研发中心42家、科技计划项目73项。1-5月,规上企业研发费用增长13.6%,实现高新增加值增长7.3%。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区。三是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深入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通过第一批设备更新再贷款省审核项目43个,贷款总需求120.1亿元、全市第1。推进产业高端化跃升、智能化改造,实施电梯数字化改造企业20家,获市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认定企业9家、全市第1,入选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家。深化实施行业公平和“亩均论英雄”集成改革,半年度技术改造投资增长67.2%、全市第1,1-5月亩均增加值增长27.6%、全市第1。
(四)攻坚生态治理,城乡环境更美更优。一是全力开展治气攻坚。全面开展治气攻坚进位专项行动,实施工业企业转型提质、能源结构优化提升等10项提升行动,组建7大专班推进系统化治理。开展重点行业整治,完成涉VOCs企业水性漆替代40家,推进200余家涉气企业纳入颗粒炭再生治理中心。深入开展减排工程,纳入省里排定的三大减排工程完成率98%,工程减排完成率98.3%、全市第1。PM2.5浓度连续三个月改善幅度全市最大。二是全力开展环境整治。高标准抓好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完成5个省委督查问题点位整改销号,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信访件同比下降34.4%,摆脱历次督察信访数量全市最多的局面。深入开展复合布加工、木质家具、废橡胶利用、烧结砖四大行业专项整治,完成企业整治114家。开展非法企业出清专项行动,已排出梳理出非法企业538家。深入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大排查”行动,全面摸清相关点位9510个、问题2056个。三是全力开展风貌提升。开展“五化五美”微改造精提升行动,完成浔青路入口、古镇东大门入城门户等改造项目6个,启动318国道东入城门户、古镇东大门基站等项目12个。塑造全域美丽风貌,练市-双林“乐享田园”县域风貌区完成建设,创建古镇片区综合品质样板区。通过联合验收全域整治历史项目3个,建成现代化农村新社区1个。全力实施“水韵湖城”、“美丽河湖”等水域生态修复,新增水韵湖城项目2个,完成“清水入城”先行段。开展全域国土绿化美化,创建省级“一村万树”示范村4个。
(五)聚焦社会关切,民生保障有力有效。一是纾困帮扶持续深化。深入推进扩中提低改革,建立低收入农户产业帮扶基地19个,实现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5%。全面推进“优化低收入群众社会保障推动共同富裕”和低收入群众“六无六有”帮扶示范工程,实现低收入群众人均年收入增长至2.4万元。建成共同富裕基本单元建设1个。入选全省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共同富裕基本单元建设第一批试点,全市唯一。二是民生事业持续增强。沈庄漾小学完成主体施工,开发区塘北新城学校主体结构结顶,入选省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实验区。强化义务教育段学生午休质量保障,为学生配备可躺式课桌椅、折叠椅等坐具3.5万套。双林人民医院医疗综合大楼竣工验收,东迁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筹建基本完成。全市率先实现“数字健康人”区级医院覆盖。入围国家“宽带网络+健康乡村”试点。公办托育资源占比全市第1。健康浙江实现六连优。迭代完善重点人群的居、业、住、养等服务体系,支出资金4377万元,惠及群众7.7万人次。三是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以“拔钉除患”专项行动为抓手,完成重点“钉子”问题专项整治21个、重点问题隐患3728个,入选全国安全生产非现场执法基层唯一试点。开展风险隐患“大起底大排查大化解”行动,排查矛盾纠纷2745起、化解率100%。平安南浔实现“十九连冠”,入选中国社会治理百强县区。
各位代表!过去半年的成绩取得来之不易。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全区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下半年工作安排
下半年,南浔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对标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持续深化实干争先主题实践,以迎接“高铁时代”为主题主线,全面接轨大上海、深度融入长三角、赋能升级“上合区”,一以贯之落实落细“5912”工作体系,加快推动南浔高质量发展全面成势、启航蝶变,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精彩南浔篇章。重点抓好五个方面:
(一)聚焦改革牵引,构建高水平开放格局。一是聚力深化接轨上海。全力打好高铁保开通攻坚战,保障沪苏湖高铁如期建成通车,确保综合客运枢纽等高铁场站配套工程建成投用,打造多层次融沪接苏联杭综合交通体系。着力打造更多接轨上海标志性成果,完成临港产业示范园建设,保障上海世外教育南浔实验学校秋季招生,形成高辨识度的标志性项目12项以上。赋能升级“上合区”,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中央商务等六大核心板块全面突破起势,引进全区主导产业的关联企业20家以上,导入科创、生产性服务业20个以上。二是聚力承接改革创新。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总体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把改革创新与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贯通融合,以改革赋能接轨融合发展。全面快速承接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事项落地,统筹推进国企转型发展、产业基金管理、科创飞地等具体改革任务。清单化推进一体化示范区各项改革事项承接落地,实现跨省通办事项200个以上。三是聚力激发社会活力。改革迭代古镇运营管理机制,以古镇复兴为引领,激发城市活力与魅力,导入文创业态、现代服务业100个。以改革增强创新创造活力,坚持产城人融合发展,迭代升级青创新城建设,重点打造頔塘青创社区、新江南青创部落、长三角人才科创基地,引进青创项目不少于150个,力争中心城区集聚年轻人1万名以上。实施“乡村振兴新青年”行动,以“一镇一村、一村一品”发展文创、乡创产业,吸引入乡青年1000以上。
(二)聚焦经济转型,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一是坚定不移抓招引。聚焦既定战略新兴产业方向,坚持宁缺毋滥的招商理念,迭代精准化、专业化、市场化、数据化招商作战体系,利用莱宝开工、吉利投产、麦当劳落地等重要契机进行产业链上下游精准对接,全年引进固投3亿元以上产业项目60个以上,力争50亿元以上项目再突破,新兴产业链占比75%以上。二是坚定不移推转型。以“一行一策”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电气器材产值力争突破200亿,电梯、现代家居产值均突破100亿,合金特材、电机产值增长10%以上。深入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新增未来工厂、智能工厂等新智造标杆企业10家以上,确保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推进赛腾精密、莱宝高科、旭升二期开工建设,保障屹丰汽车、吉利远程三电系统、旭升一期投产达产。三是坚定不移优平台。全力推进“1133”产业平台建设。开发区锁定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目标定位,高标准推进万亩千亿大平台建设,确保完成向阳大桥、白米塘单元河道整治等配套工程,推动平台整体跃升。高新区以争创国家级高新区为目标,加快高铁片区、上海湾整体规划建设,实现科创板块破局起势。菱湖长三角泛半导体新材料产业园,加快工业邻里中心、污水处理厂等配套工程,推动平台形象提升。统筹练市、双林、和孚、旧馆等工业有机更新,完成低效工业用地整治1000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2000亩。
(三)聚焦城乡融合,塑造高层次均衡格局。一是以微改精提优化城市品质。深入实施中心城区“五美五化”微改造精提升工程,完成新改建公园3个、绿化提升道路6条以上,创建“美丽小区”15个、“美丽街巷”20条。全力打造高铁沿线崭新天际线,建成大象酒店、南浔中心两大地标性建筑,完成甲午塘水街、九里桥港水街等重点市政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城市风貌,建成城乡风貌样板区3个、未来社区4个,争创省级“新时代富春山居图”示范样板2个以上。二是以集群发展加速古镇复兴。以古镇复兴引领文化复兴,联动实施大运河古镇集群复兴工程,推动六大古镇古村差异性、特色化、内涵式发展,完成文物和传统建筑修缮项目30处,基础配套类项目39个。聚力打好文化产品供给、高端业态引育等“组合拳”,打造便民路片区“三文融合”示范街区,创强“世界文化遗产地、近代中国第一镇”品牌IP,和孚荻港争创省级旅游度假区。三是以片区开发推进乡村振兴。深化“千万工程”,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创建新时代美丽乡村片区2个、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4个。强化片区化、组团式、带状型发展导向,推进乡村“联建联创”片区化经营,推广景区带动、艺术乡建等6大乡村经营模式转变,打造西堡-荃步、窑里-观音堂等十大乡村经营示范片区。以点带面开展“乡村CEO”、片区运营团队招募行动,招引创客团队40个,引育“乡村CEO”20人。
(四)聚焦治理迭代,打造高品质发展环境。一是全面提升生态治理能力。高标准完成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问题整改,确保面上问题举一反三、长效监管。专班化推进治气攻坚进位专项行动,深化334家涉VOCs企业整治成效,淘汰老旧车辆1580辆,确保实现PM2.5年均浓度和空气优良率稳步改善。持续深化“五大重点领域”专项治理,整治“厂中厂”440家,加快实现“园区外无企业”。推进水生态修复治理,重点推进水韵湖城、美丽河湖等亮点项目建设,确保“五水共治”大禹鼎实现六连贯。争创省级“无废城市”、湖州“生态鼎。二是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拔钉除患”行动,销号省级“重大安全生产问题清单”5项以上、市级清单20项以上,争创有限空间作业“监护人”全国试点,确保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亡人数同比前三年平均值实现双下降。高效运行“141”基层治理社会体系,建强社区、网格等治理单元。开展平安区县、镇街、片区和村社四级联创,争创平安南浔“二十连冠”、平安乡镇“满堂红”。三是全面提升营商环境质量。深化“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营商环境品牌塑造。全面落实政务服务容缺受理、“综合查一次”等五张清单及配套制度,确保双随机抽查事项覆盖率、掌上执法率达到100%。健各领域柔性执法制度,完善“轻微免罚、首违不罚”标准流程,打造“公益抵罚”消防柔性执法省级试点。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高效运行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推动涉企政策服务精准直达,力争全年减轻企业融资、用工等各类成本负担30亿元以上,确保市场经营主体突破9万户,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率95%以上。
(五)聚焦惠民利民,创强高标准民生事业。一是抓好卫教创强。加快推进沈庄漾小学、塘北新城学校等7所学校(幼儿园)建设,新增义务阶段学位7410个,引育市级以上教育领军人物及名师10名以上。打造医(健)共体改革升级版,快速推进区疾控防治能力提升等5个重点医疗卫生项目,建设规范化基层卫生服务站50家、云诊室13家,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二是筑牢兜底保障。迭代升级“六无六有”综合救助体系,实现低收入群众人均年收入增长至2.4万元以上。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新建“共富工坊”200个,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53以内。完善就业创业支持政策体系,抓好重点群体就业促进和“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三是做实民生实事。高质量办好2024年度十方面民生实事项目,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聚力加强“一老一小”服务,新增认知症障碍照护专区床位100张以上,新增托育机构2家、普惠托位100个。高质高效抓好七大民生工程,完成困难家庭生活家电配备100户以上,创建老年食堂“阳光厨房”不少于30家,完成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6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