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公示
-
当前位置:
首页
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 | 带您了解职业中毒知识
职业中毒(occupational poisoning)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生产性毒物是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的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可引起人体暂时或永久性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在化工、冶金、制药等行业企业及电子、皮革、玩具、工艺品、家具制造等使用有机溶剂的企业,职业中毒事故易发。如大量使用有机溶剂的电子制造企业,对生产车间洁净度要求较高,当车间通风不畅、有毒有害物质聚积时,会对作业人员的健康构成危害,引发职业中毒。职业中毒分为急性职业中毒和慢性职业中毒。
发生急性职业中毒常见原因:
1.设备跑、冒、滴、漏,或设备故障、设备没有维修、检修。
2.作业人员没有使用个体防护设备或使用的防护用品不当。
3.施救人员没有防护时的盲目救援、不当救援等。
4.作业岗位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作业人员违反安全操作规程。
5.作业人员缺乏职业健康安全教育,防护意识差。
6.作业场所没有密闭通风排毒设施或排毒效果不好。
一氧化碳具有无色、无味的特点,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导致窒息。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指作业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入大量一氧化碳后,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属法定职业病的一种。 接触岗位 炼钢、炼焦等冶金生产,煤气生产,氨、丙酮、光气、甲醇等化学合成,使用煤炉、土炕、火墙、炭火盆,使用其他燃煤、燃气、燃油动力装备等进行作业。 常见症状 轻度中毒:剧烈头痛、头昏、四肢无力、恶心、呕吐,有轻度至中度意识障碍,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高于10%。 中度中毒:意识障碍表现为浅度至中度昏迷,经抢救后恢复且无明显并发症,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高于30%。 重度中毒:脑水肿、休克或严重的心肌损害、呼吸衰竭、上消化道出血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高于50%。 迟发脑病:经过“假愈期”,又出现神经及意识障碍,椎体外系神经障碍,如帕金森氏综合征表现;椎体系神经损害,如偏瘫、病理反射阳性或小便失禁等;大脑皮层局灶性功能障碍,如失语、失明等,或出现继发性癫痫。 防范措施 1.企业应定期检修设备、排查隐患,防止煤气发生炉及管线泄漏。 2.加强设备密闭和作业场所通风,在易产生一氧化碳的车间配备相关报警设备。 3.制定操作规程并严格按规程组织作业,在一氧化碳高浓度区域,要落实监护措施。作业前,要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如需动火作业,则应办理动火作业证,并由专业人员监测一氧化碳含量,确保在安全的范围内作业。 4.企业应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普及自救和互救知识。 5.作业人员进入危险区作业时,要做好自身安全防护。 6.有明显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严重贫血的人员及年龄较大的人员,不要在易产生一氧化碳的岗位上作业。 7.采用煤炉取暖的作业场所值班人员,需警惕一氧化碳聚积引发中毒,夜间值班人员必须严格按要求取暖。 8.救援人员进入一氧化碳浓度较高的作业场所时,应使用自给式空气呼吸器,并携带一氧化碳报警器,穿上防护服。 9.发现作业人员中毒后,应将其移离中毒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松开其衣领,使其保持呼吸畅通,并注意保暖。有条件的应尽早给予吸氧。经现场急救处理后,应将中毒人员迅速转送至有高压氧治疗条件的医院。
8.急性有机溶剂中毒的现场处理是救护的关键。救援人员应使中毒者尽快脱离中毒环境,实施心肺复苏、人工呼吸,为其进行眼部和皮肤污染毒物清洗等,并尽快弄清中毒原因,为医院正确救治中毒者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