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规划
-
当前位置:
首页
湖州市南浔区文化体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
湖州市南浔区文化体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
为总结“十二五”时期南浔区文化体育事业的成就与经验,部署未来五年的战略任务与工作举措,根据《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南浔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精神,结合南浔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南浔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回顾
(一)成绩回顾
1.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丰硕。大运河(南浔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南浔镇成为国内首个荣膺世界遗产的江南运河古镇;南浔桑基鱼塘系统被列入中国农业文化遗产;菱湖镇、双林镇入选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新增中国大运河(頔塘)、尊德堂、双林三桥为全国文保单位;和孚镇荻港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南浔区成为湖州市首个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完整层级体系的县(区),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镇数居全省县(区)之首。顺利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第一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承办全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暨现场会;全面完成以庞宅、小莲庄馨德堂、章鸿钊故居为代表的重点文物维修工程;辑里湖丝、善琏湖笔、双林绫绢、千金剪纸先后参加全国文博会、成都国际非遗博览会、省非遗传统手工艺主题创作大赛,产生广泛影响,树立良好口碑。
2.文体设施建设再上层楼。南浔区全民健身中心、南浔区图书馆、南浔大剧院、双林费新我纪念馆等一批文体设施陆续建成,功能多元、服务优质地向社会开放,区图书馆年接待读者达3万人次,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以体育强镇创建为抓手,实现全区省级体育强镇全覆盖,创建“全国乡镇体育健身示范工程”1个;以湖笔文化馆、双林绫绢非遗展示馆、菱湖灯谜传承基地为代表的乡镇特色场馆初步建成,建成省级文化强镇3个,建成省级乡镇图书分馆5家,文化礼堂57家;建成省级职工体育俱乐部6个,省级老年活动体育中心10个,省级体育示范幼儿园2个,省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5个,村(社区)体育俱乐部71个;圆满完成“十二五”时期文体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与任务,全区文体设施薄弱、体系不够健全的面貌得到较大改观。
3.文体惠民活动精彩纷呈。以“南浔你好”文化艺术节暨农民文化节、“书香南浔、智慧人生”读书节、南浔区全民体育节、南浔区运动会、“水晶晶南浔”水上运动会、“嘉业讲堂”为代表的项目呈品牌化发展态势;以“文化走亲”、“文化大礼堂”为平台的群众文体活动遍及城乡各地;在全国第十二届全运会上,南浔运动员施唐贤作为浙江男足主力获得团体亚军,成为浙江男足在全运会上获得的最好成绩;在全国第九届残运会上,南浔区金牌、奖牌数位居全市第一;经常性参加体育活动人数占区总人口比例达35.6%,先后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国家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先进县(区)”;阳光艺校选送《军训的故事》、《暖冬》等节目获全省幼少儿舞蹈大赛金奖9枚,群舞《昊天沣鼓》、《茅古斯》获华北五省舞蹈大赛金奖3枚,打击乐《渔家乐》、获全省农村文化礼堂成果展示活动金奖,新创越剧《规矩》获上海国际艺术节金奖;文体服务向新市民、老人、幼儿、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不断拓展,开展文化下乡、文化走亲及送书、送演出、送电影活动,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4.文体产业扶持成效明显。出台南浔区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文化创意产业取得新突破。以善琏湖笔产业为核心的“湖笔小镇”,着力打造文房制造集聚区、文房淘宝谷、文房主题园等四大片区,湖笔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被评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善琏湖笔厂入选全省文化产业发展“122”工程首批重点扶持的文化企业;总投资4.99亿元的苕溪渔隐•荻港文化艺术产业集聚区项目、总投资60亿元的南浔国际香草产业园等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相继落户南浔;湖丝文化综合休闲项目、古镇旅游度假区、金象文化创意中心、辑里湖丝文化创意产业园、钢琴艺术馆等主题博物馆相继建成并对外开放,其中南浔琉璃庄园融工业、旅游、文化展示于一体,系湖州市首家工业旅游文博项目;湖州立达公司被核准为全市首家、全省第四家数字化印刷企业;组织善琏湖笔厂、尚豪丝绸等20余家企业参加在深圳、义乌等地举办的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南浔的文化产业影响与日俱增。
5.文体市场管理平稳有序。探索并建立以文体市场管理领导小组为主核,以审批与监管为两翼的“一核两翼”文体市场治理机制,出台了若干管理办法,运行有效,治理有方;积极配合省级示范文明城区创建工作,检查文化市场月均15次以上,年均出动执法超1000人次;市场良好率达90%以上,基层义务监督员网络化达70%;;深入开展非法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专项整治,联合工商部门收缴非法销售“小耳朵”98台,联合公安、广电等部门拆除“小耳朵”93台,发送整治短信6万余条,形成“小耳朵”综合治理高压态势;完成10个农村室内固定放映点试点村建设,新增中心镇数字电影院线2家。
(二)面临问题与困境解读
综观“十二五”期间南浔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尽管较好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任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深层次上看,文化体育事业尤其是资金投入、人才队伍、基础设施建设等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向联动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不能完全匹配,而文化体育事业对南浔精神形成和品牌塑造的促进作用仍不明显;公共文体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不均衡现象依然存在,均等化仍需大力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与“构建具有南浔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尚有较大差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使用亟待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度不高,联动效应不够突出;文体人才建设相对滞后,领军人才缺乏,基层队伍薄弱,团队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文体事业管理体制与发展机制的改革尚需深化,发展亟待创新。
(三)发展机遇与趋势展望
“十三五”时期,是南浔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八八战略”总纲,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深入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城市兴区、旅游活区”四大战略的攻坚期,是以“大力推进赶超发展,加快建设长三角都市圈中美丽、富裕、乐居、宜游的现代化生态型水乡魅力之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振南浔辉煌”的关键期。置身于这一伟大变革期,必须看到,南浔文体事业正处在一个谋深改、求创新、强内涵、助转型、促提升的“大利好”关键节点。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南浔文体事业发展的新动力。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2015年南浔成功晋级国家生态区,生态立区、“两美南浔”,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水乡魅力之城已成为重要的战略部署。同时,国家层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的顶层设计,浙江省、湖州市关于文化先行发展的战略部署,其政策与制度效应已进入迸发巩固期与裂变辐射期。这一切将从宏观层面为南浔文体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新动力。二是区位优势与文化积淀拓展了南浔文体事业发展新空间。南浔接沪、融杭的区位优势,善琏湖笔小镇、荻港片区作为丝绸小镇重要部分成功入围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湖苏沪高铁建设等重大项目落地南浔,南浔特有丝绸文化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亲缘关系,加上长三角区域规划与杭州都市经济圈规划的实施,承接沪杭宁都市文化辐射,为南浔文体事业发展拓展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空间。三是群众文化消费需求激增成为南浔文体事业发展的新潜能。“十二五”期间,南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较快,人均GDP达73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2000元;随着“共享文化、乐享体育”行动的推进,健康、休闲、文化等产品和服务供给将成为居民消费的新热点,为南浔文体事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有效需求新潜能。
二、“十三五”期间南浔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紧扣科学发展与全面深化改革主题,以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体精品工程、强化文化体育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体产业健康发展为主线,努力建设文化强区,推动文化体育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为把南浔建设成美丽、富裕、乐居、宜游的生态型水乡魅力之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引领和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体事业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确保文化体育事业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民。
——坚持转型发展。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文化发展、服务与管理方式,优化文化体育事业布局与结构,将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作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支撑。
——坚持传承创新。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努力推进体制机制、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的创新,实现文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文体事业发展活力。
——坚持统筹协调。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四位一体,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繁荣与管理的关系,统筹建设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统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筹繁荣精品文化与群众文化,促进区域文化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区文体事业实现基础设施城乡基本均等、文保非遗传承运用能力显著增强、公共服务品牌更为亮丽、艺术创作精品不断繁荣、公共体育蓬勃兴旺、产业发展特色明显、事业管理规范高效的发展格局,扎实推进“人文南浔新1368行动计划”,建成省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区”、“体育强区”。
表1:人文南浔新1368行动计划
完善1个机制 | 构建“现代化生态型水乡魅力之城”与文化发展繁荣双向联动机制 |
实现3大目标 | 创建省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区”; 创建“省级体育强区” 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抓实6大工程 | 人文南浔文体设施提升工程 人文南浔群众文化共享工程 人文南浔精品文艺催生工程 人文南浔人才队伍保障工程 人文南浔优秀文化传承工程 人文南浔文化市场安全工程 |
建好6大项目 | 南浔区文博中心(含文化馆、非遗馆、博物馆) 南浔区体育中心(体育场) 南浔音乐广场 中国南浔报告文学馆 南浔区乡镇文化综合体全覆盖项目 南浔区行政村文化礼堂建设项目(建成率60%) |
——公共文体基础设施建设更趋完善。优化提升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体基础设施,全面形成城乡均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高效实用的公共文体设施网络,完善中心镇15分钟和中心村30分钟公共文体服务圈建设格局,规范乡镇基层服务中心体系,公共文体基础设施建设更趋完善。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能力明显增强。落细、落小、落实“五纳入”规定和“十六字方针”,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文化遗产得到全面保护与有效传承,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继续保持全市领先位置。
——文体精品生产与传播更加繁荣。进一步完善创新文艺管理机制,扶持文学、影视、戏曲、音舞、书画等传统文艺作品的创作传播,鼓励民俗、非遗、节庆等群众文体活动与作品的生产传播,培育动漫、网络文学、企业文化等新型文体门类创作,省级以上具有南浔记忆、彰显南浔特色的文体精品创作获奖数量位列全市中上水平。
——文体服务品牌化效应更加彰现。 全力推动文体惠民活动进一步向品牌化态势发展,构建区、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活动生产传播体系,以“一镇一品”、“一村一韵”为抓手,促进文体活动在南浔大地蓬勃兴起,营建乐居南浔的精神风貌,群众文化活动繁荣度居于全省中上水平。
——文化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有序。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推进城乡文化市场均衡发展,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健全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方式,提升管理能力,文化市场管理进一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
——文体人才实力和活力明显增强。进一步优化文体人才发展环境,培育一批在创作上、业务上具有影响力的文体专业人才、专业团队、文体志愿者,引进一批急需紧缺人才,形成结构合理、梯次清晰、门类较为齐全的高素质文体人才队伍。
——文体产业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以“互联网+文化”为着力点,促进文体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文体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新兴文体业态快速壮大,发展水平和层次显著提升。文体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基本匹配,文体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例显著上升。
三、“十三五”期间南浔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任务与举措
(一)夯实文体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重大标志性文体设施建设。按照建设浙江省体育强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区”、“公共体育服务均衡化区”要求,重点实施南浔区文博中心(文化馆、博物馆、非遗馆)、南浔区体育中心(体育场)、南浔音乐广场、中国报告文学馆等标志性项目建设;实现全区域乡镇文化站建设全覆盖;重点在双林、善琏、练市、石淙等地建设有特色、有品位、有内涵的乡镇文化综合体;配合特色小镇建设工程,将善琏湖笔小镇、荻港片区丝绸小镇建成省内特色明、品位高、内涵丰、形式特、功用多的特色文化小镇,支持双林镇打造“盆景小镇”;体育强镇基础设施巩固率达100%。
——推进社会化群众文体设施建设。重点提升南浔琉璃庄园、南浔钢琴博物馆、徐迟文学馆、姚珠珠舞蹈艺术馆、康辉木艺博物馆、世友木业馆、费新我艺术馆、电梯博物馆等场馆的内涵与品位,优化其运行机制,扩大其影响力;新建浔商农耕博物馆、周庆云纪念馆、张善琨电影馆、千年丝路博物馆、南浔金氏艺术馆、菱湖章荣初纪念馆等场馆,扩建红军长征追踪馆,加大对连环画博物馆、报纸博物馆、消防博物馆等展馆、辑里湖丝博物馆指导力度;开展公共图书馆乡镇分馆建设,力争实现乡镇图书分馆全覆盖;加大群众性体育设施投入,提升乡镇级体育设施与场地建设;推进省、市级农村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休闲公园)建设,加强城乡危旧公共文化设施维护与改造,加快农村中心村文化礼堂建设,建成率达60%。
——创建数字化群众文体基础设施。以建设数字化南浔图书馆为龙头,以建设“掌上文化大南浔”微信公众号为抓手,建成“数字化南浔图书广场”;结合建设数字广播电视信息平台工程和电影放映网络系统等路径,建成数字化南浔图书广场,以“浔溪文库”建设为基础,从民国涉浔报刊、世遗专题库着手,启动并力争建成数字化南浔文化馆、数字化南浔博物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拓宽文化传播流通渠道。
表2:人文南浔文体设施提升工程项目(传承型)
区重点文体设施项目 | 南浔区文博物中心(文化馆、博物馆、非遗馆); 南浔体育中心(体育场); 南浔音乐广场; 中国南浔报告文学馆 |
乡镇重点文体设施项目 | 乡镇文化综合体全覆盖; 练市、石淙、旧馆、双林等特色文化综合体建设; 力争乡镇图书分馆全覆盖 |
行政村(社区)文体设施项目 | 新增文化礼堂73个,总数达130个; 新增全民健身广场(休闲公园)20个,总数达25个 |
表3:人文南浔文体设施提升工程项目(创新型)
公共数字化文体工程 | 重点主导: 建成“掌上文化南浔”微信公众号; “数字化南浔图书广场”; 数字化南浔文化馆 |
民营(混合所有制) 文体场馆项目 | 重点支持: 建设红军长征追踪馆、浔商农耕博物馆等6家民营或混合所有制文博场馆; 实现民营或混合所有制文博场馆乡镇全覆盖 |
融合联动型项目 | 重点配合: 建好中国蚕丝博物馆; 国际桑蚕丝绸文创中心; 南浔国际香草园旅游度假区; 凤凰洲生态文明示范区; 大运河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 |
(二)实施文保非遗强区工程
——优化提升文物非遗保护利用工作。健全区、镇、村文物安全管理三级责任体系,重点强化嘉业堂藏书楼及小莲庄、南浔张氏旧宅建筑群、双林三桥、含山塔、尊德堂、安澜桥、菱湖种德桥等重点文物安防保护、本体修缮和环境整治工程;加强对世界、国家、省、市文保单位和“非遗”项目保护与开发工作,充分利用南浔古镇5A级景区开发的优势,加强对“大运河(南浔段)申遗”成果的开发利用,促进文物与非遗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出台《南浔区传统建筑保护管理办法》,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物与非遗保护利用领域,结合南浔、双林、菱湖古镇及荻港古村落保护工作,重点强化“三镇一村”标志性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推动双林镇中国历史文化镇申报和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整理、影印、出版一批地方历史文献,重点编辑出版《浔根丛书》;鼓励、支持“南浔学研究”,每年举办“南浔学”全国性研讨会,提升“人文南浔”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深化提升文物非遗传承宣传工作。以南浔区非遗中心建设为平台,强化非遗展示、传承与宣传活动,完善非遗传承人培育与承续运行机制,推进区域内民间艺术家音像资料整理与技艺抢救工作;与地方高校合作开设领军型非遗人才培养工程,开发特色课程与乡土教材,在中小学开设各类民间艺术培训班;重点在南浔、练市、千金、善琏等中小学开展湖丝、船拳、剪纸、湖笔等项目教学传承品牌打造工作,力争其中1-2项在全省产生影响;通过纪录片、微影视、专题宣传、专题展览等载体,通过“文保南浔”与“非遗南浔”征文赛、演讲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宣传、传播、展示南浔的“文保强区”和“非遗重镇”形象。
——打造国内首家无屋顶全区域博物馆。基于南浔区民营博物场馆起步早、基础好、数量多、内涵丰等的现状,实施“文博南浔”行动计划,制定出台《南浔区加快民办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提升一批、扩建一批、新建一批”的思路,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探索混合所有制机制运行方式,争取通过五年建设,在南浔形成以国有博物馆为月亮、民营博物馆为星星的“众星拱月”式发展格局,将南浔建成全国首家无屋顶、全区域、全天候“江南运河大南浔博物馆” 。
表4:人文南浔优秀文化传承工程项目
重点建设项目 | 江南运河大南浔博物馆” |
重点展示利用项目 | 南浔古镇大运河项目; 南浔桑基渔塘项目; |
重点文保与“非遗”申报项目 | 水乡古镇群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双林镇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中国南浔传统养蚕技艺; 南浔含山轧蚕花; 菱湖灯谜会; 荻港民间丝竹; 千金剪纸 |
重点“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建设项目 | 善琏小学湖笔; 练市小学江南船拳; 千金小学剪纸; 横街小学辑里湖丝; |
重点文保与“非遗”传承与宣传项目 | 编辑出版“浔根”系列丛书5套 |
(三)兴起文体惠民活动高潮
——精心打造文体惠民活动品牌。努力升华“最美南浔”文化艺术节、“书香南浔”全民读书年、“嘉业讲堂”、“大象南浔”全民体育节、“南浔区全民运动会”、“水晶晶的南浔”水上运动会等品牌项目,不断创新形式载体,持续丰富精神内涵,确保活动按频率、有规律地举办,扩大受众面,提升影响力 ;依托省市“文化走亲”、“种文化”、“送文化”等活动,创新提升“一镇一品”、“一村一韵”活动形式,从谋新意、出人才、增效益等方面,推进文体惠民活动由品牌化、建制化向常态化、项目化方向提升发展;大力倡导民间社团与个人创造性地开展各类群众文体活动,鼓励搞公益、走市场,形成众筹搞活动、多方创品牌的群众文化活动繁荣局面。
——努力推进文体惠民活动展开。以乡镇文化综合体为平台,以文体活动为抓手,以“政府引导、社会主办”为原则,在全区镇、街道、村、社区广泛开展以群众为主体的文体惠民活动。年均组织区、镇(街道)“戏曲下乡”、“送电影下乡”、“讲座”、“展览”各类活动与演出不少于360场,其中全区性高雅文艺活动年均不少于 1场,各乡镇重大文体活动年均不少于4场,各行政村“文化礼堂”活动月均不少于3场。继续走地方特色文化保护与体育健身项目联动路径,对练市船拳、元宵踩街、桑叶龙、划菱桶等特色体育项目加强引导、扶持与创新,完善项目传承人的代际培养,激发传统项目的新活力。
——着力提升公共文体服务水平。以南浔图书馆为龙头,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机制,制定一流服务标准,推动区级公共文体设施为居民提供一流的服务;积极推动学校、企业、社区、机关内部文体设施对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率达100%;继续开展乡镇群众文体干部联系1/3中心村、1/3在中心村专业辅导、为中心村辅导3个节目的“三个三”群文辅导活动;通过微信平台、网络投票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对以文化场馆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服务进行社会评价,提升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水平。
——拓展惠及特殊群体文体服务。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面向边缘化的特殊人群,继续举办“春蕾计划”、“关爱女孩行动”等“大爱南浔”活动,面向新居民学校开发“悦读南浔”、“嘉业讲堂”等新载体;进一步创新公共文体设施向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城市低收入居民和新居民等特殊群体的开放制度,健全以知识培训、志愿服务、赠送产品等方式对特殊群体的援助机制。
——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强企业文化意识和人文关怀精神,支持规上企业建设职工书屋、俱乐部、职工之家等文化设施,支持重点骨干企业组建特色文体团队,定期组织开展全区域内职工运动会、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文体活动;围绕企业文化建设及职工的道德修养、人际关系、团队意识、生态意识等方面,通过现场演出、电视播放、广播放送、制作画册等方式,提升企业职工的精神面貌和文体素质。
表5:人文南浔群众文化共享工程项目(传承型)
区级层面 | “最美南浔”文化艺术节; “书香南浔”全民读书年; “大象南浔”全民体育节; “嘉业讲堂” “水晶晶的南浔”水上运动会。 |
镇级层面 | “一镇一品”; 每乡镇(街道)建1台大型节。 |
村级层面 | “一村一韵”; 建30个村特色节目;30家企业特色节目;40个学校特色节目。 |
(四)全力提升文体精品创作
——实施文体精品工程。制定出台《南浔区文艺精品奖励和重点文艺创作扶持办法》和《南浔区文艺精品创作奖励扶持专项资金管理细则》,以“南太湖音舞节”等为展示平台,全面实施文体精品工程,促进文学、影视、戏曲、小品、音舞、书画、摄影创作全面繁荣;量化推出“一部戏、在套书、一部影片、一个赛事、一个微信公众号”为主核的文体精品工程,即每年推出以地域风俗为选题的传统地方戏1部,以人文历史为主题的“浔根”丛书1套,以南浔为背景的现代微影视片1部,举办徐迟报告文学奖等全国性重大文学赛事1项,创建“掌上文化大南浔”微信公众号1个,提升南浔美誉度;五年中,创作文体精品10部(篇),确保文体精品创作获省级奖项年均不少于1个,力争获国家级奖项1个。
——加强文体“浔军”建设。实施“文体浔军”培育计划,即通过5年时间,培育形成“国家-省-市”3个层次、200名文体专业骨干队伍。采取柔性引进、挂职锻炼等途径,吸引浔籍在外或非浔籍文体人才加盟南浔;改革评价激励扶持政策,加大本土文体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力度;重心下移,以少年作家、少年运动员为基点,在中小学中选苗育苗,为南浔文体专业人才培育奠定基础。通过重点培育、引培并举、分类培训、星级评定等路径,全面促进文体“浔军”成长。
——做精文体特色团队。健全完善文艺体育组织领导机制,成立南浔区作协、美协、摄协等专业协会;加大对“江南红艺术团”、“湖州梦艺术团”、“练市龙耀湾”等艺术团队的扶持力度,加强对“阳光艺校”、“千金剪纸进课堂”、“江南船拳进校园”、“含山蚕俗进景区”等项目团队的培育;引进并整合社会培训力量,大力推动文体志愿者队伍建设。五年中,培育建设区级卓越文体民间团队20家,各类志愿者队伍达300人,使之成为促进南浔文体活动开展的中坚力量。
表6:人文南浔精品文艺催生工程项目
年编演南浔传统地方戏1部; 年编映南浔微影视片1部; 年举办全国性文学赛事1项; 出版南浔系列丛书1套; 创建“掌上文化大南浔”微信公众号1个。 |
(五)切实提高群众体育发展水平
——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完善全民健身的科学标准和规范体系,建立健全“区-乡镇”两级体质测试机构,推进有条件的乡镇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站,开展城乡居民日常体质测定和科学健身指导,进一步促进国民体质监测、体育锻炼标准、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等各项制度的落实,积极创建“文体中心户”。
——支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登记注册制度,规范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万人体育指导员40名指标,常年参加体育活动人口超40%;积极组织全区各类特色群众体育赛事,年均争取承办上级大型体育赛事1场;积极帮助乡镇建立体育单项协会,新建区级专业体育协会2个以上,促进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发展。
——稳步推进竞技体育发展。按照“引进、输送、安置、合作”的总体思路,全力备战省十六届运动会,确保完成省支运会金牌任务。积极支持残疾人参加国家与省残运会,加强与教育部门体育俱乐部合作,培养体育特色学校与项目,强化人才培养输送,切实加强竞技体育工作。
表7:人文南浔人才队伍保障工程项目
培育200名文体专业骨干队伍; 培育乡镇文体团队30家,村群众文体团队220家; 配足乡镇文化宣传中心人员队伍; 培育志愿者300人; 实现万人体育指导员40名。 |
(六)优化完善文体事业现代治理体系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南浔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成立南浔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小组,出台《南浔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幸福八有,文化礼堂”长效运行机制与常态化管理机制;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促进和培养文化消费,引导鼓励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成立行业协会、学会、联盟,促进社会力量壮大发展。
——完善文体市场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一核两翼”文体市场治理体制,优化监管重心下移、属地管理、联席会议、联合执法、区域协作等长效工作机制;研究和制定以文体市场预警防控体系,增强突发事件的应急防控能力;探索建立文体经营单位的信用评估制度,优化文体市场经营秩序;发挥行业协会的管理职能,完善文体市场综合执法机制。
——维护文体市场安全稳定。强化规范大型文体活动的审批工作,加强对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的安全管理;加强对文体场所的安全管理,依法关闭安全生产不达标文体场所;完善文体场所安全员制度,经常性地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加强对文体经营管理者培训,提高安全意识与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表8:人文南浔文化市场安全工程项目
实施《南浔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行动计划》项目; 建成“一张网”管理网络化建设项目; 文化市场管理良好率达90%项目 |
(七)着力促进文体产业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南浔文化领域的落地深耕,通过“互联网+文化”,努力促进文化产业与服务、科技、制造等产业融合、联动发展,重点推进电子商务业、文化旅游业和休闲娱乐业先行发展;以南浔古镇景区为核心,以双林、菱湖历史文化名镇建设为依托,不断提升旅游、休闲、娱乐等产业的内涵和品位;结合特色小镇建设工程,充分应用数字化、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拓展文化产业链条,积极培育数字动漫、影视创作、数字化出版、流媒体等新兴文化业态;探索非遗、文物、民俗特色与文化创意、工艺设计、文化制造等产业联动研发机制,开发具有南浔特色的高附加值文化产品。
——支持文化龙头企业发展。全力支持苕溪渔隐•港文化艺术产业集聚区、湖笔文化产业园、辑里湖丝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重点支持引导南浔古镇旅游、南浔琉璃庄园、丝绸之路公司、湖州立达公司等文化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积极配合善琏湖笔小镇、湖州丝绸小镇(荻港片区)、双林盆景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体企业;五年中,争创文化产业产值超5亿企业1家,超1亿20家。
——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以融合、联动发展为思路,以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为着力点,结合群众健身、休闲等体育活动的发展,积极推进体育健康业与制造业、互联网业联动共生发展,大力推进体彩营销事业发展,完成体彩任务,扶持浙江永顺车业、古镇真人CS等企业与项目快速发展。
——优化功能空间布局。实现南浔区文体事业产业的总体空间布局由“一核一轴三方阵”向“一城三区多带”优化发展。形成以南浔镇主中心为全区文化发展辐射源,以东部浔练一体区、南部生态休闲区、西北协调发展区为副中心,以善琏、旧馆、千金、石淙4个特色镇为轴线,形成民俗文化拓展带、文化旅游拓展带,重点建设文化休闲、文化创意产业两大类16个文化集聚区,引导全区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实现历史保护、城市景观、空间布局、文化重塑、产业转型五位一体协调发展。
——打造特色文化街景。按照先修缮保护、后产业植入,先明晰产权、后市场运作,古迹修缮与文化街景产业开发同步推进的原则,根据不同文化内涵、建筑风格、业态类别,分步骤阶梯式并行推进,打造文化休闲林(街景)、建设“浔书吧”,使之成为公众自我展示、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交互性群众文化景观。五年中,打造文化街景20处。
(八)不断推进广电出版事业
继续落实广播电视涉农节目服务、“广电低保”、“村村通”、“村村响”、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等惠民服务六项工程,稳步推进“三网融合”,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提高数字电视节目的制作播出能力,增加高清电视节目播出时间和节目;推进电影数字化进程,中心镇基本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双向化和地面数字电视覆盖。
四、“十三五”期间南浔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推进文体事业管理机制改革。完善领导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文体事业建设,完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级部门分工负责,合力推进文体事业繁荣发展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并完善适应文体事业发展形势、符合市场规律的文体产业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深化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推进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形成人尽其才的工作环境。
——深化文体产业市场改革。高度重视文体市场的自我调节、自我规范作用,培育和壮大各类文体行业协会、产业组织,鼓励成立不同形式的民间中介组织,建立良好的文体产业市场软环境;要花大力气扶持艺术品市场软硬件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文体产业骨干企业,从而推动文体产业的不断壮大。
(二)完善多元投入机制
——确保财政投入力度。要确保政府对文化体育事业的投入,加强针对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经费的拨付力度,确保区级财政对文化体育发展与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对全区公益性文体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扩大上级政府转移支持力度;健全并优化政府文化专项经费机制,加强对基础设施、大型活动、创作演出、文物保护、人才引进等工作支持力度。
——建立多元融资体系。推动文化企业、产业项目与金融机构合作,鼓励以土地要素投入、债券发行、政府担保等形式拓展文体事业与产业化重点项目的融资路径,逐步建立多元化、社会化、公共化投融资体系,引导社会和市场对文化体育公益事业的投入。力争由地方财政设立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加大资金投入,促进文化、文物、体育、广播电视等事业发展。
——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制定鼓励非公有资本、外资进入文体事业发展的公共政策。按规划、分年段编制文体事业招商引资目录和投资指南,拓展招商引资广度与深度,以南浔古镇旅游与南浔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等方面为重点,通过招商引资路径力争上1-2个“大好高”文化产业项目。
——探索混合所有制建设机制。在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文体场馆运营管理方面,特别是以非遗、文保为要件的文化场馆保护、利用与建设中,要积极探索混合所制的建管机制,以市场方式配置优化资源,以合同形式稳妥引进民营资本,推动南浔文体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
(三)强化规划管理引领
——强化规划组织落实工作。在区文体事业发展规划指导下,进一步加强完善文物保护、利用、开发和各区域专项文体事业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文体人才培养规划。按年度编制实施计划,分解任务职责、落实主体、预期目标等。建立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积极引入“规划实施群众满意度”评价指标,跟踪规划实施全过程,建立规划实施效果反馈机制。
——加强规划衔接引领工作。加强文体事业规划与区城市发展规划、土地规划、生态区建设规划、旅游服务业发展规划相互衔接,形成科学规划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共谋辉煌南浔文体事业发展;强化重大课题调查研究,深度实现民主决策,形成科学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