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南浔
-
当前位置:
首页
王伟林:“IT精英”的养羊科技经
昨天,在双林镇七星桥村的南浔南元里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伟林正在羊舍内查看湖羊的生长情况。
4年前,做了20年软件之后,感到厌倦的王伟林想做点别的事情来给自己一点刺激。最后,他选择了一件以前想都没想过的事——养羊。
如今,王伟林不仅成了远近闻名的羊倌,更把养羊变成了一个有“钱途”的职业,带动周围村民致富。
“逼”出来的羊倌
王伟林起初并没打算在双林养羊。前几年妻子家在双林的老房子重建后,他想的只是租用10多亩地,建一个小农场,空的时候可以带着孩子从杭州来乡下。
“要不你来养羊吧,现在养羊效益不错,销售时也会有贩子上门收购。”见他有这样的想法,村干部无意中“鼓动”了一句。
头脑一热,王伟林设想中的家庭小农场一下子变成202亩地的大庄园。
2012年12月27日,在村干部的帮助下,羊场的营业执照很快拿到。这“逼”得王伟林在10多天里凑齐了1000万元。
随后王伟林开始有点着急,因为只在餐桌上见识过羊肉的他,对于养羊几乎是一窍不通。
接下来那两个月,王伟林开始拜师学艺,“恶补”关于羊的一切知识。为了请教专家,他上午会赶到上海,紧接着下午又出现在安徽一家农户的羊圈里。
2013年2月,王伟林养殖场的第一栋羊舍开始建设。
生态的新模式
将杭州的软件公司交给妻子打理后,单枪匹马的王伟林开始了第一批湖羊养殖实验。不像一般养殖户一样重视后端销售,王伟林分析最多的是如何在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中,让每道环节都能产出效益。
目前,养殖场内500多亩的草场引进的是高产的皇竹草等牧草,每亩产量达3万公斤。除去土地流转和人工费用,每亩牧草出售的净利润达3000元。
牧草种植除了供给羊做饲料和出售外,还能用于制作食用菌的栽培基,而菌棒回收经过发酵,依然能成为喂羊的饲料。
在羊舍旁的一块地里,王伟林还养了蚯蚓。他告诉记者,这12亩地里的蚯蚓一年可吃掉近4000吨羊粪。而经过蚯蚓“深加工”之后的粪便价格更高,作为肥料每吨可卖到1000元。除此之外,蚯蚓本身也可作为水产养殖的饲料,价格能卖到每公斤36元。
这套循环养殖模式,不仅能解决湖羊养殖引起的污染问题,同时将养殖场的赢利模式从单纯的湖羊扩展到各个环节。
养羊的“王氏标准”
什么时候收割牧草营养价值最高、怎样配种产出的湖羊才能满足不同的需求……湖羊养殖的这一年中,喜欢钻研的王伟林通过不停地尝试,渐渐从门外汉成为了专家。
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之前不少专家给出的建议或被推翻,或被优化。
以饲料槽为例,高度设计得恰到好处,这样出生的羊羔不会因为误食成羊饲料而得病。同样,放在羊圈外的精细饲料槽,既要保证小羊能够跑出大圈吃到食物,又保证小羊能回到母羊旁。
为了保证湖羊能有一个舒适的环境,王伟林还给羊舍装上了空调。
如今,王伟林将实验的重点放在了牧草的精加工环节,“草料作为养殖的最主要成本,应该尽可能降低,哪怕只有一分钱。”
“一头羊一年要吃掉500公斤草料,养殖规模扩大到5000头,这笔省下的钱可不是一个小数字。”王伟林向记者介绍。
农业的新“钱途”
如今,王伟林的“野心”已不单单放在了湖羊养殖上。他正打算在自己曾经陌生的领域打造出一个样板,通过把工业生产的标准化理念带进农业养殖,让湖羊养殖的每道环节都能够按部就班地实现。
“下一步,计划将养殖技术教授给更多村民,发展生态养殖产业,打造湖羊品牌。”王伟林笑着说,自己提供养殖技术支持和后端湖羊销售,真正免去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带动村民致富。
今年,养殖场的面积进一步扩大,南元里乡村农家乐的名头也渐渐响了起来。每逢周末,来自上海、杭州、苏州等地的游客就会到南元里开展户外亲子游。
“每周的场次都爆满,不仅扩展了农场的产业链,还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王伟林表示,接下来,借助湖羊生态养殖和乡村农家乐两条路子,还将深耕农业现代化领域,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