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南浔
-
当前位置:
首页
非遗实行点餐制 学堂礼堂传承忙
“骨架摆放时要平整”“线要扎得紧一些”“图案的轮廓线条要流畅”……日前,双林镇新我电商创业园的手工艺人走进庆同小学教孩子们做风筝,有的用竹子制作风筝骨架,有的则在绫绢上开始手绘风筝。
今年以来,区文体局开展的“非遗点餐,文化之美”系列活动结合实际制定服务本级的非遗“菜单”,为各中小学校、各村文化礼堂提供“菜单式”服务,不断充实学校、文化礼堂活动内容。
“来之前,村民们商量好要看的曲目,乐团就‘照单下菜’带来了最好的队员、乐器,让大家高兴高兴。”荻港民间丝竹传承人告诉记者。
近几年,文化市场风生水起,看丝竹演出的人增多,欣赏水平也不断提高,这让农村文化演出市场的演员水平、丝竹内涵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非遗发展传承过程中,很多传统文化艺术因保护不力、传承无人,逐渐淡出了人们视野。“人才是非遗长远发展的根基与关键,无论是正规军还是民间艺术,非遗苗子的培养应该是重中之重。”区文体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非遗点餐,文化之美”系列活动把文化礼堂作为重要文化活动阵地,经常性地开展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既让群众唱主角,让草根当明星,又把文化礼堂建成非遗项目的传承基地,教学课堂、展示的窗口和非遗体验的场所,一举两得。
活动开展不久,善琏镇便按需为该镇各文化礼堂“量体裁衣”,根据区文体局提供的“菜单式”服务内容,并从每个村文化特色考虑,提出建议。如平乐村送戏下乡比较少,就建议该村选送戏活动;和平村妇女较多,建议选择培训类非遗;港南村喜欢书画的儿童比较多,就选湖笔制作工艺等。
“镇上只要有送戏下乡的活动,我场场都不缺席,每次来得都很早,怕晚到了好的位置就没了,听说文化礼堂将为我们提供文化‘菜单’,让我们选喜欢看的节目,十分开心。”善琏镇观音堂村村民陈小毛激动地说。
在“菜单”内容上,区文体局成为提供服务的“主力军”。除“非遗”这道“文化主食”外,更结合自身实际搭配出具有南浔特色的“文化小菜”,如开展讲民间故事、学唱村歌等活动,激励群众崇德向善;开展儿童开蒙、成年仪式,结合“我们的节日”组织春节祈福迎新、清明祭先贤、重阳敬老等传统礼仪活动,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充盈心灵、感染熏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