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南浔
-
当前位置:
首页
巨业型材的“跨界术”
从单纯的服装生产企业,到“服装+塑料型材”的双翼齐飞,通过“腾笼换鸟”实现了转型升级——
巨业型材的“跨界术”
日前,在位于双林镇的浙江巨业塑料型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生产经理金武忠正忙着配料。一旁,3条从德国克劳斯玛菲引进的自动化生产线一刻不停。“这是我们与加拿大公司合作的首个订单。”公司董事长沈利民介绍,发泡塑料型材作为门窗装修的基材,即将进入加拿大家庭。
说起巨业型材,名气不大,甚至在双林镇,知道这家企业的人也不多。但要是提起它的“母体”——湖州华尔泰服饰制造有限公司,在当地可算得上是知名企业了。“这次跨界的尝试,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如果说3年前沈利民进军塑料型材行业时还有些忐忑,那么如今,他已经有了“双翼齐飞”的底气。
关键词奋力突围
环保塑料型材,这个名词在几年前跟沈利民根本扯不上关系。作为土生土长的双林镇西阳村人,24岁从部队退伍后,沈利民便回村担任了村书记,之后陆续从事了镇办企业的管理工作。
2000年,沈利民决定自己创业,购置了16亩土地,发挥自身熟悉服装制造行业的优势,成立了华尔泰服饰有限公司。
在质量第一理念的引领下,“华尔泰”坚持走高档路线,得以迅速发展。2006年,企业厂区扩展至60亩,并从德国、日本等地引进了先进的电脑操控全自动设备,员工达到370多人,外贸出口40多万件。
靠着高质量积攒下的口碑,“华尔泰”还获得了鳄鱼、汤米•希尔费格等国际知名品牌的“芳心”,达成了长期合作。
近几年,随着劳动力成本等的不断攀升,华尔泰遇到了新的瓶颈。为了获取新的发展,沈利民和管理团队想尽方法。
“要突围,企业必须打造‘升级版’。”沈利民投入上百万元,从广州请来专业团队,为企业导入了6S管理,努力从内部挖掘潜能、提升效益。“仅靠在服装领域的拼杀,能不能让企业在困境中突围?”如何更好地转型,成了那段时间沈利民心中的一块大石。
就在此时,一个机会悄然而至。
关键词从“零”开始
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沈利民在和全国房地产40强企业佳源集团负责人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塑料型材门窗市场的潜力。在对方的支持下,决定合作创办一家塑料型材门窗生产企业,为佳源集团配套。“第二次创业,涉足的领域完全不同,可以说完全从零开始。”沈利民说,环保形塑料型材符合绿色发展的趋势,而且湖州地区同类企业并不多,发展空间很大。
经过精心的准备,2014年,注册1000万元的浙江巨业塑料型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当年底,年产3万吨PVC塑料型材项目正式开工。
项目建设,土地是前提。面对这第一道难题,沈利民想到了从内部挖潜,“服装行业走了下坡路,不如把厂房腾出来发展附加值更高的新项目。一手抓服装,一手抓塑料型材,形成‘双翼齐飞’的模式。”
在这一想法的支撑下,华尔泰淘汰了原先织造和横机两个车间内的落后设备,腾出了1.5万平方米的生产用房,“腾笼换鸟”,用于新项目的落地。
半年时间之后,新项目就实现了试生产,经过改造两个车间里响起与以前不同的机器轰鸣声。在零基础、零土地的情况下,巨业型材实现了从无到有,并依托佳源集团的平台和影响力,迅速推出了30多款新产品,初步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关键词品质延续
目前,巨业型材的一期项目已经完工,2.4万吨的年产能也正在逐步释放。“这一跨界,虽然面临的压力和挑战都很大,但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同样很大。”对于企业的未来,沈利民充满信心。
品质,是华尔泰赢得市场的根本,沈利民同样将这一理念植入了巨业型材。
为了生产出一流的产品,巨业型材投入1500多万元,从德国引进了6条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全自动生产线,并引入了8名从事塑料性型材制造行业20多年的老技师。
采访中,沈利民还说了一件趣事。当时设备安装完成后,专业检测人员前来检测噪音,一测下来发现指数不太相信,不得不打电话给生产厂家求证,“这些生产线不仅噪音低、无污染,而且自动化程度高,质量稳定,并且用工很少,虽然比一般设备贵,但值得。”
记者在生产现场看到,塑料原料从二楼的配料口进入,10分钟后外表为棕色木纹的塑料型材便下线包装。技术负责人陆军介绍说,5名员工便能操作3条生产线,员工的主要工作就是成品堆垛和后期包装,其余全由机器包办。
现在,沈利民留学归国的儿子沈仲斌已经慢慢挑起了巨业型材的重担。作为企业的总经理,他对于塑料型材门窗十分看好:“相比铝合金,塑料型材成本下降了三成,而且气密性、美观度、水密性、保温性等方面都要好,更加符合环保节能的要求。”
经过一年多来的生产,目前巨业型材已形成了塑料型材、塑钢门窗及工程安装的全产业链,产品已销往上海、杭州、嘉兴等地。沈仲斌说,目前企业正在积极完善销售网络,下一步将借助阿里巴巴等平台,一方面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另一方面争取获得海外市场,让产能充分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