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日期:2015-08-11 来源:南浔区人民政府 字号:[ ]

湖州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地方。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湖州安吉余村考察,在得知余村关停矿山、靠发展生态旅游让农民借景致富的情况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出:“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定不移地走这条路,有所得有所失,熊掌和鱼不可兼得的时候,要知道放弃,要知道选择。”在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余村坚持绿色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全面关停每年给村集体经济带来300多万元收入但对环境破坏极大的石矿企业,开辟了新景区,办起了农家乐,在山清水秀中走上了致富路,实现了从卖资源到卖风景的华丽转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高屋建瓴,内涵深刻,振聋发聩。这一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情怀担当,是越来越被实践所证明、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的思想真谛,是指引我们继续沿着正确航向前进的精神“灯塔”。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悟、自觉践行,坚定不移地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走下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科学发展的理论结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是新的发展观、财富观、价值观,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辩证关系,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芒,既通俗易懂,又充满内涵,为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这一重要思想蕴含了顺应自然规律的哲学智慧。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万物自灭自生,都有其内在逻辑,这个逻辑就是自然规律。人类可以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类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否则必然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工业文明把全世界带入了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但同时也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生态赤字”和“环境透支”,这种不计生态代价的发展模式让人类社会饱受了自酿的苦果。人们开始意识到,只有坚持与自然协调和谐相处,在维护绿水青山中打造金山银山,在共享物质成果中共享生态成果,才能获得真正可持续的、惠及当代造福子孙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是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传统生态哲学的最好注解,秉持了遵从生态法则的大逻辑,饱含了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充满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哲学精髓。

  这一重要思想彰显了把握发展阶段的战略眼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为追求经济发展,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开始注意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总的还是就生态谈生态,没有从全局的、长远的高度去认识这个问题;第三个阶段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充分认识到生态优势可以变成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深刻阐明了“经济强、百姓富”与“生态优、环境好”的辩证统一,科学破解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悖论,是在新的战略高度上对发展道路的理智选择,具有独到的前瞻眼光。

  这一重要思想凝结了基层创新实践的鲜活经验。理论源于实践。 2002年12月,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设‘绿色浙江’为目标,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努力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这一战略决策的指引下,全省上下开启了探寻绿色发展之路的“加速度”,各地都立足实际资源禀赋,坚持因地制宜,深化生态创建,发展特色经济,在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中寻求最大的共赢点,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是从当时生态省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得来的,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切期盼中得来的,是源于实践并不断发展,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真理,是系统性、规律性、预见性相统一的宝贵经验总结。

  这一重要思想贯穿了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说到底是为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既要温饱更要环保,既要小康更要健康,生态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幸福的重要指标。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我们的目标,生活富裕但环境退化也不是我们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是对生态文明的准确定位,是对民生内涵的丰富发展,体现了对人民健康的尊重,对群众期待的回应,彰显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民生情怀。(下转3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坚持不懈的十年实践

  十年来,湖州全市上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加快建设“两美”浙江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子。这些年来,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社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获得了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等荣誉,国家生态市创建通过环保部技术评估并纳入待命名程序。湖州以生动的实践,充分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坚持理念引领,切实加强战略谋划。始终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引领,转变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思路,强化发展举措。在战略决策上,市第六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奋斗目标,把生态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市第七次党代会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和路径,作出了建设生态市、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决策部署。今年召开的市委七届八次全会,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重要讲话和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立足湖州实际,明确把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坚持绿色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遵循和原则。最近又将每年的8月15日确定为“湖州生态文明日”,进一步汇聚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意志。在发展规划上,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先后制定出台了《生态市建设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总规和低碳城市建设、循环经济发展等系列专规。

  在工作推进上,坚持跳出生态建设抓生态建设,把生态建设与发展美丽经济、打造生态城市、建设美丽乡村等结合起来,努力取得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际成效。坚持算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坚决克服短视行为,拒绝高污染、高能耗项目,从源头上保护生态,自2005年以来通过提前介入,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460个项目予以否决,涉及投资72亿元。

  突出产业核心,加快发展绿色经济。面对做大总量和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我们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扎实推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努力把产业结构调“高”、经济形态调“绿”、发展质量调“优”。“筑巢引凤”做优增量。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积极构建以生态农业为基础、新型工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近年来,全市工业利税、利润增幅居全省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普遍快于面上,培育了装备制造1个千亿产业集群和金属新材、绿色家居两个500亿产业集群;服务业增速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占GDP比重逐年提高;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居全省首位,是全国第二个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地级市。狠抓各类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园区建设,湖州经济开发区、长兴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打造了现代物流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地理信息产业园、纯电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等一批特色园区。大力实施浙(湖)商回归工程,这两年引进首期投资10亿元以上的“大好高”项目36个,以优质的项目增量推动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凤凰涅槃”转型提升。深入实施“四换三名”工程,推动德清纺织、长兴蓄电池、安吉椅业、织里童装、南浔木地板等传统块状经济转型提升,着力解决经济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努力在转型中发展。全市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比由2006年的26.9%下降到19.3%。特别是对蓄电池行业实施两轮整治,实现了“脱胎换骨”,全市蓄电池企业由225家减少到16家,而产值增长14倍、税收增长6倍,涌现了两家销售超500亿元的企业集团。深化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与中科院、清华、北大、浙大等大院名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目前,累计与各类院校共建创新载体215个;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0.8%提高到2.45%;引进海内外领军人才及团队281个, 23人入选“国千”计划、 53人入选“省千”计划。“腾笼换鸟”淘汰落后。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重拳推进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四大行业整治提升,累计关停低小散企业1900多家,腾出110余万吨标准煤的用能空间。强化亩产论英雄,新增工业用地亩均投资强度达269万元。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加强能耗强度和总量双控管理,强化结构、工程和管理减排,单位GDP能耗较“十一五”末下降18.2%,COD、 SO2排放削减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

  夯实环境基础,全力打造美丽湖州。湖州山水清远、风景秀丽,古人曾留下“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等脍炙人口的佳句。发展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倍加珍惜和保护这一方好山好水,不断加强生态建设,优化生态环境,彰显生态魅力。铁腕整治人居环境。改革开放后,湖州一度成为长三角建筑石料的主要供应地,造成绿水变浑、淤泥沉积、青山掉色。我们坚持以铁的手段抓矿山治理,扎实推进减点、控量、治污,努力还一片“青山翠绿”的景象,全市矿山企业由612家削减至33家,开采量由近2亿吨压缩到4500万吨以内,在产矿山全部达到绿色矿山标准,并被列为全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深化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强势推进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严格落实四级“河长制”,完成黑臭河整治259公里、垃圾河清理245公里;全面实施总投资近100亿元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关停搬迁了沿岸所有工业涉污企业,妥善安置了常年生活在太湖上的渔民750多人,规划建设了环境优美、临湖亲水的公共休闲平台——渔人码头,实现了清水入太湖;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保留自然村覆盖率达70%、农户受益率达56%,在全省率先实现镇级污水处理厂全覆盖。近年来,全市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地表水水质符合Ⅱ-Ⅲ类标准的断面达94.3%,入太湖水质连续七年保持Ⅲ类以上;去年“五水共治”工作考核列全省第一、获得大禹鼎。突出治扬尘、治废烟、治尾气重点,启动实施大气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去年市区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同比提高8.7个百分点,PM2.5日均浓度同比下降13.5%。深入开展“四边三化”行动,切实解决了一批“四边”区域的环境突出问题,“四边三化”工作考核居全省首位。我市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七年位居全省前列。全域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乡村”源于湖州。近年来,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创业增收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管理民主和谐美与宜业宜居宜游“五美三宜”的要求,坚持全域规划、示范带动、以点扩面,深化四级联创和市校合作,深入实施“1381行动计划”,全面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着力建设全省美丽乡村示范市,美丽乡村品牌在全省、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全市80%的县区创建为省级美丽乡村先进县区,68%的村建成市级美丽乡村,安吉黄浦江源、长兴太湖风情、德清环莫干山异国风情等17条美丽乡村示范带展示出靓丽形象,安吉县制定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成为全国首个指导美丽乡村建设的国家标准。加快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向美丽乡村经营转变,洋家乐、农家乐、渔家乐和乡村旅游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去年来湖国内外游客2300万人次,进一步拓宽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城乡居民收入比1.74∶1。

  抓牢制度关键,不断激发改革活力。制度管长远、管全局、管根本。我们紧紧抓住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三个关键环节,向深化改革要动力、要红利,切实加强制度创新,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严格管控机制,严格执行项目、总量、空间“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建立新上项目专家预评估、“6+X”联审、“环评一票否决”等制度,从源头上杜绝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加强部门环境执法联动,初步建立起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去年全市法院审查涉及环保的非诉行政执行案件53件、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案件18件。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实行差别化电价、水价、地价政策,探索建立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矿产资源开发补偿、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制度,全市1021家企业实施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设立政府引导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市财政累计安排生态专项资金5.2亿元,带动社会投入118亿元。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绿色GDP”纳入对县区和市级部门考核指标体系,推行三级绿色生态考核办法和乡镇分类考核办法,提高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的考核权重,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占县区党政实绩年度考核的比重达到30%;实行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和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采取专家咨询、社会听证、群众测评等办法,探索建立社会监督评价制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谋新篇的指导思想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专门讲到十年前在我们湖州安吉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并指出“我在浙江工作时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话是大实话,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这个观点,这就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我们就要奔着这个做”。夏宝龙书记在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上强调:“实现‘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就要在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的同时,把绿水青山护得更美。”我们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重要讲话和省委全会精神,按照“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要求,切实做到“三个坚定不移”,即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坚定不移贯彻省委、省政府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奋斗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改革发展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坚持“五个发展”,即赶超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富民发展。努力取得“八个方面新进展”,即在稳增长促转型、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具体工作中,要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市建设为抓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努力在探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上继续发挥先行示范作用。

  全力推进产业转型。不断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理解认识,一方面,要正确把握金山银山的基础是绿水青山,必须坚决杜绝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来发展,努力追求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正确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是等不来的,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努力做到顺势而为、积极有为、主动作为。要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体系。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深入实施浙(湖)商回归、“四换三名”、“两化”深度融合工程,着力调存量、优增量,做强新型工业、做精生态农业、做大现代服务业。积极对接省里明确重点培育的七大产业,抓住“生态+”、“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蓬勃发展的契机,大力发展信息经济、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休闲旅游、现代物流、健康养生等现代服务业,着力发展农业精深加工产业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打造若干个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高的新兴优势产业集群。扎实推进湖州丝绸小镇、南浔湖笔小镇、德清地理信息小镇等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产业优化升级为环境减负、给生态增值,努力实现增长中高速、质量中高端。要加快构建高效节约的资源利用体系。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建设,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发展循环工业、循环农业和循环服务业,着力建设一批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区循环改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示范工程,构建起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运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不断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要加快构建创新驱动的科技支撑体系。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围绕节能节材、绿色制造、污染防治、循环经济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为产业发展按上“科技芯片”。支持企业加强与大院大所产学研合作,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入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加快引进培育一批支撑创业创新的领军人才及其团队。

  致力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乡建设品质,促进城乡一体发展,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题中之义。必须坚持新型城市化方向,按照规划科学、功能完善、文明有序、清丽宜居的要求,全域推进生态城市、美丽乡村建设,努力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走在前列。要优化空间布局。统筹考虑环境和人口承载能力、可开发土地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着力优化市域城镇体系。坚持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多规融合”,以科学规划引领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要提升建设水平。实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抓好中心城市有机更新,加快滨湖一体化开发,统筹各县城、小城市、中心镇、特色小镇建设,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全面推行美丽乡村建设标准,更高水平建设示范带、精致镇和美丽村,加快美丽成果转化,争创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市。要彰显特色魅力。坚持生态、精致、文化、和谐的城市建设理念,注重将自然、人文等元素嵌入到城镇建设中,做好“山水文城”相融相衬的文章,使山青、水绿、文昌、城秀的城市形象进一步彰显,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环境,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着力优化生态环境。护美绿水青山,方有金山银山。护美绿水青山,就是既要护住好的生态,不能让它变差,又要治理差的环境,努力让它变好;既要解决老问题,多还旧账,又要破解新问题,不欠新账。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努力让湖州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打造诗画江南的典范。要做好保护的文章。严格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按照省委“四个严格”的要求,对各类生态功能区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开发和环境管理政策,切实守牢生态保护红线。加大绿化投入,加快生态林带、绿色廊道、湿地公园等建设,建成一批联环成网、串珠成链的生态屏障。要做好治理的文章。坚持防治结合、标本兼治,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力度,坚决打好“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治气治矿等环境治理攻坚战、持久战,铁腕治理环境污染,持续优化生态环境。咬定“五水共治再提升、全力再夺大禹鼎”的目标,扎实抓好“清三河”成果巩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努力让水更清更净;深化“无违建”创建,深入实施新一轮“四边三化”行动,力争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坚持着眼内因、着力当前,联动抓好大气污染防治,促进空气质量持续稳定好转。要做好长效的文章。生态治理重在抓常抓长、久久为功,必须配套落实长效机制。要不折不扣落实好“河长”“警长”治水、“无违建”创建、“一把扫帚扫到底”、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等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同时加大探索创新力度,不断提升环境治理成效。

  努力促进共建共享。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项惠及全民的伟大事业,必须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凝聚最广泛的共识,汇集最强大的合力,加快形成共建共享的格局。要弘扬生态文化。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基础性工程来抓,广泛开展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题的宣传教育,真正使这一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培育生态型政府文化、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不断提高生态道德素质和生态文明素养。要强化制度创新。加快构筑稳定规范、严格严密、监管有力的“制度屏障”,以刚性约束促进绿色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当前,要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制度创新总体安排,突出抓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市场化、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等制度机制创新,为面上积累一批有益经验。要深化生态创建。积极推进国家生态市、环保模范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建设向城乡基层延伸,深化生态县区、生态乡镇、生态村居以及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努力形成人人参与建设美丽湖州、人人享有美好生活的浓厚氛围。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湖州市南浔区人民政府 Copyright 2013-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网站
浙公网安备 33050302000299号 浙ICP备05005131号-1 网站标识码:3305030003 联系电话:0572-3025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