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3走进南浔/col/col1229211044/index.html社会经济/col/col1229211048/index.html
  • 社会经济
  •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南浔 > 社会经济

2011年南浔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日期:2012-02-21 来源:湖州市南浔区人民政府 字号:[ 大 中 小 ]

2011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惠民生”,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高,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初步核算,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5.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54195元(按年均汇率折合为8391美元)。

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23.48亿元,比上年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67.16亿元,比上年增长9.4%;第三产业增加值75.34亿元,比上年增长13.6%。三次产业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7.2%、57.1%、35.7%,三次产业比例为8.8:62.9:28.3。

分行业增加值

                                         单位:亿元


 实 绩

±%

地区生产总值

265.98

10.0

第一产业增加值

23.48

3.1

第二产业增加值

167.16

9.4

#工业增加值

158.94

9.9

第三产业增加值

75.34

13.6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4.42

8.2

批发和零售业

18.67

19.4

住宿和餐饮业

4.62

16.7

金融业

15.52

5.7

房地产业

8.96

6.0

营利性服务业

11.24

21.2

非营利性服务业

11.91

15.6

二、农业

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5%),其中,农业产值12.14亿元,比上年增长3.8%;林业产值0.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牧业产值15.11亿元,比上年增长24.0%;渔业产值11.38亿元,比上年增长14.6%。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7.48万亩,粮食总产量22.99万吨;蔬菜面积8.78万亩,蔬菜总产量10.92万吨;油菜籽面积8.15万亩;果用瓜面积0.81万亩;花卉苗木面积1.08万亩;生猪出栏40.18万头;湖羊出栏10.06万头;家禽出栏1719.54万羽;肉类总产量5.65万吨;淡水鱼总产量8.45万吨。

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以淡水产品、家禽、蔬菜、湖羊、生猪等产业为重点,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培育力度。目前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2011年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累计达3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73家;新增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累计达14家;新增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累计达26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得到有效加强,全区新增无公害农产品8只,累计培育99只。全区现有绿色食品7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31.87万亩。

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名 称

 实 绩

±%

粮   食

22.99

1.5

   #稻  谷

18.10

-1.8

    小  麦

1.04

23.7

油料作物

1.46

1.9

   #油菜籽

1.42

0.2

蔬   菜

10.92

-8.4

果 用 瓜

1.22

-0.7

禽   蛋

1.53

-12.9

肉   类

5.65

2.3

蚕   茧

0.60

0

淡水产品

8.45

6.0

  三、工业

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58.94亿元,增长9.9%,拉动全区经济增长5.6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平稳增长,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9.6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轻工业28.40亿元、重工业61.25亿元,分别增长11.1%、11.5%。特色产业占比提高,六大特色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7.72亿元,增长14.6%,总量列全市第1位,占全市比重达24.6%,其中生物医药、新能源和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0.65亿元,增长13.7%,拉动六大特色产业增长8.3个百分点。重点行业支撑有力,29个行业大类中,23个行业实现增长,其中:纺织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四个行业共实现工业增加值52.41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为58.5%,拉动规模工业增长9.1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2011年

±%

发电量

亿千瓦时

2.4

-0.2

蚕丝及交织机织物

万米

3754

-14.6

服装

万件

2543

9.1

化学纤维

吨

61020

17.3

实木地板

万平方米

3584

2.2

家具

万件

55.99

24.3

水泥

万吨

198.0

21.0

钢材

万吨

79.77

7.0

铜材

吨

36720

-17.3

铝材

吨

29636

4.4

通信及电子网络用电缆

对千米

2418419

-12.3

全区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89.29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实现利税总额 40.72亿元,利润总额25.7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2%和19.8%;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区规模工业企业总数达到443家,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120家,其中超20亿元6家,超10亿元10家、超5亿元19家;利税超千万元企业达到84家,“亿千”企业达到77家;新象企业3家,新牛企业6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5.19亿元,比上年增长16.4%。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1.39亿元,比上年增长197.5%;第二产业投资6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3.1%;第三产业投资39.58亿元,比上年增长19.4%。按投资主体划分,非国有投资占主体地位,完成投资88.72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84.3%。按行业结构划分,完成制造业投资62.08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18.69亿元,基础设施投资17.6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7%、86.8%和6.5%。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增长3.8%和42.7%。

年末拥有资质建筑企业14家,完成产值11.91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0.81亿元,安装工程产值0.8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8%和38.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0.6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8.6%,其中新开工面积79.48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6.0%;竣工面积 64.5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2.3%。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3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城镇市场引领消费走势,全年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78.45亿元,增长17.6%,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8.9%,拉动消费增长15.5个百分点;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0.79亿元,增长15.8%。零售业和餐饮业占主导地位,全年实现零售额75.23亿元,增长17.7%,其中餐饮业9.54亿元,增长15.9%,两者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95%。热点商品销售旺盛,13个大类商品中有12个大类呈上升态势,其中,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4.5%,家用电器类增长119.7%,汽车类增长34.9%,煤炭及制品类增长82.1%,金银珠宝类增长75.2%,石油及制品类增长49.3%。

全区拥有商品交易市场40个,全年市场成交额130.96亿元,比上年增长2.3%。市场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7个,成交额101.88亿元,占总成交额的77.8 %,其中市场成交额超十亿元的市场2个,成交额85.84亿元。

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和入境旅游者550.82万人次和16.08万人次,比上年分别增长11.9%和14.8%;旅游总收入45.82亿元,比上年增长17.3 %,其中旅游外汇收入6483.0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1%;旅游门票收入4108.34万元,比上年增长11.2%。全区有国家AAAA级景区、AAA级景区、AA级景区各1个;年末星级宾馆达到 5家,其中三星级以上宾馆3家;全区有4个特色旅游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点(三星级),农家乐16户,其中省二星级农家乐11户,三星级农家乐3户,四星级农家乐1户,五星级农家乐1户。

六、开放型经济

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4.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出口额10.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9%;其中纺织、机电、贱金属、革和皮毛制品产品出口分别占32.7%、33.4%、13.0%和8.7%。主要出口市场保持较快增长,出口亚洲市场4.87亿美元,欧洲市场3.53亿美元,北美市场1.5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1%、24%和13.3%。全年进口4.05亿美元,居全市第一,比上年增长34.8%。利用外资取得突破,2011全区新批利用外资项目24项,合同利用外资3.19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7%。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工作继续稳步推进,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6个,输出各类劳务人员76名。

外贸进出口额

                                  单位:万美元


 2011年

±%

  进出口总额

149291

29.0

#进口额

40479

34.8

    #出口额

108812

26.9

      #一般贸易

92378

27.8

        加工贸易

16434

22.3

      #亚洲

48713

37.1

        #香港

7210

0.4

          印度

5204

67.5

          日本

1474

43.5

          韩国

5538

24.9

非洲

2893

3.9

        欧洲

35265

24.0

拉丁美洲

5280

24.9

        北美洲

15777

13.3

         #加拿大

1699

16.6

           美国

14078

13.0

大洋洲

884

8.7

      #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

35615

33.7

        木及木制品

8313

12.0

        机电产品

36356

38.1

        贱金属及其制品

14179

33.2

      #高新技术产品

15490

28.5

七、财政和金融

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02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50%。主体税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分别比上年增长13.1%、24.7%和8.5%。民生投入力度加大,全区财政支出1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等民生领域共支出6.81亿元,增长17%,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61.3%,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科技支出2354万元,比上年增长17%。

金融机构年末本外币存款余额262.73亿元、贷款余额21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3 %和27.2%;全年新增贷款45.79亿元,比上年增加13.87亿元;年末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为173亿元,新增29.21亿元;金融机构年末不良贷款余额为0.79亿元,比年初减0.1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37%,比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区现有市属普通高中4所,区属初中22所,小学25所,幼儿园25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9所(含中等职业学校2所)。全区共有初中专任教师 1022人,小学专任教师 1323人。其中省特级教师 2名、中学高级教师 179名、中学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1229名。全区初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分别为 12367人和 30031人,小学、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升高中段比例达到98.80%。南浔区成为第三批省级教育强区,所辖9个镇均为省级教育强镇,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省平均水平。2011年完成南浔中心幼儿园加固改造等21个教育建设项目,2011年浙江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占比居全市第三。

全区专利申请量1683件,比上年增长19.4%;专利授权量1557件,增长58.9%,其中发明专利47件,比上年增长34.3%。年末已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24家,比上年增加4家,拥有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37家。全年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5项,至年末拥有浙江名牌产品44只,比上年增加1只;拥有浙江省著名商标46件,比上年增加3件。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全区年末拥有影剧院2个,全年演出2500场;组织文艺活动315次,送电影下乡2644场次;乡镇文化站9个;文物保护单位62个,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个。南浔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拥有66880册图书,并将逐年扩大藏书量。区文化艺术中心于2011年2月开始试运行,承办大型会议及各类演出15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辑里湖丝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我区已有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

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社区广场趣味运动会、广场舞、健步走等几十种全民健身活动。全区累计举办群众体育活动百余场,参与群众数十万人次;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2011年共新建篮球场91个,安装健身路径34条,乒乓球桌5副,门球场4个

至年末全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09个,医疗床位981张,卫生技术人员2133人,其中执业医生556人,社区责任医生525人,注册护士593人;每千人拥有医生2.5名,医院床位 2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人均筹资水平达到380元,比上年提高140元;参保人数35.40万人,参保率达98.5 %。计划生育率达到98.4%。农村自来水人口受益率和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到100%、98.4%。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乡规划体系不断健全,“古镇保护、老城提升、工业西移、新区南建”战略扎实推进,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4.5平方公里。金象湖公园、文兴公园和年丰公园建成开放,江蒋漾公园和垂虹公园启动建设,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5.5%。城市新区初具形象,行政中心投入使用,青少年活动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南浔中心小学等一批重大民生项目动工建设,嘉业南路、朝阳路、向阳路等路桥工程基本建成。老城区改造加快推进,实施泰安路、嘉业路、南林路、人瑞路和嘉业河“四路一河”有机更新,改造旧小区36个,整治背街小巷32条,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5%,管道燃气普及率达到40%。城市管理水平逐步提升,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区,南浔镇通过国家卫生镇复评。中心镇、特色镇发展步伐加快,南浔、练市、双林、菱湖等镇进入省市中心镇培育行列。“中国魅力水乡”建设有序推进,成功创建新农村实验示范镇3个、美丽乡村35个、“中国魅力水乡”示范村12个。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在2010年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数据的基础上分别削减3.0%、5.0%、1.5%和0.2%。污水处理厂实现建制镇全覆盖,南浔、练市、双林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河道清淤扎实推进,长效保洁初显成效。南浔镇创建为国家级生态镇,8个镇创建为省级生态镇,我区荣获省级森林城市称号,南浔镇、旧馆镇创建为省级森林城镇。

十一、人口、就业与人民生活

2011年末全区总户数为14.42万户,户籍人口为49.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77人,其中农业人口36.69万人。全区人口出生率7.44‰,死亡率8.63‰,自然增长率-1.18‰。

就业扶持政策全面落实,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提高至116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全年开发社区岗位701个,新增就业人数10165人,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3715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1036人。全年开展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培训7336人,向社会公开发布用工信息5200余条。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591元,增长15.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5471元,增长15.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5%。全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19920元和10913元,分别增长22.9%和11.6%;年末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34.86平方米和62平方米。城乡居民年末人均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达35232元,比上年增加5921元,增长20.2%。

全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1288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率达到97%,失业保险新增参保人数 6336人。至年末,工伤保险累计完成参保人数12.15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续保率达100%,全区有20.26万城乡居民纳入城乡居保体系,我区被列为“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区”。

建立覆盖全区的基层救助机构,至年末共有各种福利机构10个,床位1534张,社会救助对象总人数达12850人,发放各项救助资金达1200万元。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均达到100%,共有城乡低保对象3625户、6699人,其中城镇低保对象789户、1317人,农村低保对象 2836户、5382人,全年共发放低保保障金2354.62万元。

注:

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人均水平均按户籍人口计算;

4、规模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5、限额以上贸易企业指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贸易企业、年销售额在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贸易企业、年营业额在200万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企业;

6、固定资产投资指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投资项目和全部资质房地产开发投资。

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及人均住房面积为湖州市区数。


2414797-28417-133-社会经济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