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经济
-
当前位置:
首页
2009年南浔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是南浔建区以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身发展转型的双重考验,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增长、促转型”要求,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回升,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经初步核算,2009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9844元,折合5833美元。
三次产业继续协调发展。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17.80亿元,比上年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22.02亿元,比上年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55.75亿元,比上年增长13.9%。三次产业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3.4%、53.1%、43.5%;三次产业比例为9.1:62.4:28.5。
二、农业
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67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种植业产值9.54亿元,比上年增长2.0%;林业产值0.05亿元,比上年增长16.2%;牧业产值11.00亿元,比上年增长5.0%;渔业产值8.71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8.91万亩,比上年增加2.33万亩;油菜籽种植面积9.36万亩,比上年增加0.1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8.63万亩,比上年减少0.34万亩;果用瓜种植面积0.71万亩,比上年减少0.15万亩;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13万亩,比上年减少0.08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23.89万吨,比上年增长5.3%;蔬菜总产量12.1万吨,比上年下降4.5%;生猪饲养量达59万头,比上年增长21.1%;猪肉类总产量2.66万吨,比上年增长19.7%;水产品产量7.51万吨,比上年增长4.4%。
主要农产品产量
农产品名称 | 单 位 | 2009年 | ±% |
粮 食 #稻 谷 油料作物 #油菜籽 蔬 菜 水 果 禽 蛋 肉 类 水 产 品 |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 23.89 19.28 1.59 1.58 12.10 1.41 1.97 5.56 7.51 | 5.3 3.9 1.7 2.0 -4.4 14.7 16.3 13.4 4.4 |
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全年建成区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0个,新雅“百千万”水产生态养殖基地、温氏家禽产业化、绿康禽业、申浩农业综合开发等一批现代农业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农业品牌建设跃上新台阶,全区已注册农产品商标85件,其中新增省级名牌2件。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得到加强,全年新增绿色食品2只、无公害农产品8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到3.71万亩;全区累计绿色食品9只、无公害农产品74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0.18万亩。
三、工业
工业总量继续保持全市第一。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0.86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轻工业产值133.33亿元、重工业产值337.53亿元,分别增长3.7%、1.0%。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14.68亿元,增长7.8%,工业经济拉动GDP增长4.6个百分点;在29个大类行业中21个行业实现增长,占72.4%。有3个行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80亿元。其中,纺织业产值81.18亿元,增长1.7%;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产值89.33亿元,增长8.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87.33亿元,下降6.7%。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 单位 | 2009年 | ±% |
发电量 | 亿千瓦时 | 2.63 | 14.7 |
丝织品 | 亿米 | 0.87 | -10.6 |
服装 | 万件 | 2852 | -2.0 |
化学纤维 | 吨 | 56153 | 34.4 |
木地板 | 万平方米 | 3459 | 1.0 |
家具 | 万件 | 67.56 | 42.0 |
水泥 | 万吨 | 185 | -4.9 |
钢材 | 万吨 | 69.39 | 110.1 |
铜材 | 吨 | 51771 | 36.9 |
铝材 | 吨 | 22651 | 20.9 |
通信电缆 | 对千米 | 2444070 | -4.6 |
光缆 | 芯千米 | 885777 | 97.1 |
工业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4.38亿元,比上年增长1.0%;利税31.56亿元,其中利润18.4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0%、10.4%。规模以上工业十一项评价考核指标综合得分309.7分,列全市第2位。深入实施“新象新牛”争创活动,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新象企业达到4家,比上年增加2家;新牛企业达到6家,比上年增加1家;新增规模企业32家,规模企业总数达到681家。全区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94家, 比上年新增6家,其中超20亿元2家,超10亿元 9家、超5亿元12家;利税超千万元企业达到54家, 比上年新增4家;“亿千”企业达到49家,比上年新增4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1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1.2亿元,比上年下降42.8%;第二产业投资56.71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工业投资54.3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第三产业投资33.2亿元,比上年增长36.1%,第三产业投资增速明显高于第一、二产业投资增速。其中,非国有投资78.42亿元,比上年增长33.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86.1%。全年限额以上固定资产完成投资76.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9.48亿元,比上年下降34.1%。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迅猛。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9.65亿元,比上年增长126.2%。全年房屋施工面积101.1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1.9%;商品房销售面积31.0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3.6%,其中住宅24.6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1%;商品房销售额11.69亿元,比上年增长77.4%,其中住宅9.23亿元,增长96.5%;商品房空置面积14.6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5.7%。
建筑业保持适度增长。年末拥有资质建筑企业15家,完成产值85.59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建筑工程产值79.05亿元,安装工程产值3.98亿元,分别增长14.3%和233.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7.13万平方米,增长44.8%,其中新开工面积119.9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8.86万平方米,增长10.0%。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商贸业发展稳中趋旺。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比上年增长26.8%。部分热点商品消费旺盛。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日用品类、石油及制品类和汽车类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56.7%、37%、274.2%和87.2%。商贸网络不断完善,国际建材城B、C区已经建成,招商工作有序开展;乡镇连锁超市、农村便利店分别达到16家、232家,覆盖率均达到100%。各类商品市场成交活跃,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6个,其中浙江南浔建材市场、南浔地板城等8个亿元市场年成交额达101.21亿元,比上年增长3.3%。
旅游业发展态势趋好。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和入境旅游者453.5万人次和12.5万人次,比上年分别增长12.6%和3.5%;旅游总收入34.09亿元,比上年增长31.4%;其中旅游外汇收入496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0%;旅游门票收入3351.5万元,比上年增长11.3%。年末星级宾馆达到6家,其中三星级以上宾馆2家。全区有省级农家乐特色旅游村1个,农家乐12户。其中:省级农家乐2户。
六、开放型经济
开放型经济克难求进,降幅明显收窄。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7.5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7.5%,降幅比年初明显收窄;其中出口5.5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4.3%;其中纺织、机电、革和皮毛制品产品出口分别占34.0%,17.6%和13.4%。新兴市场开拓取得进展,对东盟和非洲出口额分别达7553万美元和2319万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3.8%和21.7%。全年进口2.07亿美元,居全市第一,比上年增长17.7%。
利用外资取得突破。2009年全区新批利用外资项目51项,合同利用外资2.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4%;实际到位外资1.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8.4%。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工作继续稳步推进,全年新批境外企业53家,输出各类劳务人员48名。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17亿元,比上年增长8.3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48 亿元,比上年增长14.9%。主体税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分别比上年增长4.3%、5.0%和31.9%。全区财政支出7.75亿元,比上年增长25.1 %。其中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合计支出3.98亿元,比上年增长25.4 %;农林水事务支出0.51亿元,比上年增长27.3 %;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合计支出1.45亿元,比上年增长93.4%。全区新增财政支出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事业。
金融业继续平稳运行。金融机构年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71.21亿元、贷款余额128.1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7%、47.1%;全年新增贷款41.02亿元,同比多增28.64亿元。年末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为122.17亿元,新增21.23亿元。金融机构年末不良贷款余额为0.75亿元,比年初减1.1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59%,比年初下降了1.55个百分点。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区现有市属普通高中4所,区属初中21所,小学27所,幼儿园25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9所(含中等职业学校2所)。全区共有初中专任教师1065人,小学专任教师1596人。其中省特级教师1名、中学高级教师173名、中学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1174名。全区初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分别为16791人和29725人,小学、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升高中段比例达到98.0%。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省平均水平。新增财政支出1.1亿元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完成东迁学校建设等48个教育项目,标准化学校占比居全市第二。南浔区是第三批省级教育强区,所辖9个镇均为省级教育强镇。
全区专利申请量1077件、比上年增长42.8%;专利授权量842件,增长184.5%,其中发明专利24件,比上年增加13件。年末已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16家,比上年增加3家;拥有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21家。全年获市级以上政府奖的科技成果4项,其中省级1项、市级3项。
年末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2件,比上年增加5件;浙江名牌产品40只,比上年增加7只;拥有浙江省著名商标40件,比上年增加5件。木业行业成功创建浙江省区域品牌。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全区年末拥有影剧院4个,全年演出3288场;文化馆、艺术馆1个,全年举办展览6个,组织文艺活动339次,送电影下乡2653场次;乡镇街道文化站9个;文物保护单位34个,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个。南浔图书档案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主体工程完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立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蚕桑习俗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练市船拳等5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全区第一届运动会,共设40个大项,152个小项,3万多人次参加了选拔赛,5000多人次参加正式比赛。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共新建篮球场39个,安装健身路径76条,乒乓球桌170副,门球场1个。
至年末全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03个,医疗床位847张,卫生技术人员2090人,其中执业医生555人,社区责任医生437人,注册护士532人。每千人拥有医生2.3名,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1.7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人均筹资水平达到180元,比上年提高66元;参保人数39.6万人,参保率达98.1%。计划生育符合率达到98.4%。农村自来水受益率和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到99.9%、96.3%。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形象稳步提升,行政中心楼基本竣工,联谊路和向阳路东段基本建成;完成梅月路、江南路、同心路、永安北路等“四路”改造,适园西路全面打通,嘉业路中段东侧立面改造基本完成,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14.5平方公里,比上年扩大1.2平方公里,新增城市绿化面积20.3万平方米,街道亮化率达到98%。
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实效, 6个新建污水处理厂全部投入正常运行,日处理污水约5万吨。深入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完成19家制革企业污染整治工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关停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企业40家,完成节能技改项目45个。全年COD排放量下降3.2%,SO2排放量实现零净增。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循环经济项目21个;新增省级清洁生产企业8家,国控、省控重点污染企业完成比例达到66.7%,重点耗能和耗水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比例达到87.5%。积极推进生态镇村创建,新增省级生态镇1个、绿化示范村6个;新增市级生态镇4个、生态村12个。
十一、人口、就业与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低增长。2009年末全区总户数为14.54万户,户籍人口为49.0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65人。全区人口出生率6.3‰,死亡率8.9‰,自然增长率-2.6‰。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有效推进。全年开发社区岗位789个,新增就业人数10056人,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3551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918人。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培训662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全年向社会公开发布用工信息2450余条。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定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42元,比上年增长6.5%;人均消费支出14561元,增长2.3%;年末人均住房面积31.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836元,比上年增长9.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539元,增长11.8%;人均住房面积55.6平方米。城乡居民年末人均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达24890元,比上年增加4243元,增长20.6%。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全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0084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7116人,其中农民工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4040人;失业保险新增参保人数7210人。2009年末,工伤保险累计完成参保人数11.1万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96.3%和99.0%。
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稳步发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上年的180元/月提高到204元/月,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上年的300元/月提高到340元/月。2009年末,全区共有城乡低保对象3682户,7049人,其中城镇低保对象843户,1414人;农村低保对象2839户,5635人。全年共发放低保保障金1055.3万元。全区共有各种福利机构10个,床位1254张。同时建立了覆盖全区的基层救助机构,社会救助对象总人数达19968人,全年发放各项救助资金达2380.9万元。
注:
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人均水平均按户籍人口计算;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5、限额以上贸易企业指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贸易企业、年销售额在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贸易企业;
6、限额以上投资指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投资项目和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