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经济
-
当前位置:
首页
2008年南浔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克服雨雪冰冻灾害影响,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真抓实干,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社会各项发展预期目标。
一、综合
2008年,全区经济依然实现持续平稳增长,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经初步核算,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85.9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1%。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37849元,按2008年的年平均汇率计算达5450美元。
三次产业继续协调发展,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17.87亿元,比上年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18.10亿元,比上年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49.97亿元,比上年增长11.1%。三次产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4%、60.3%、25.3%;三次产业的结构为9.6︰63.5︰26.9。
二、农业
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全区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重点,加大农村工作力度,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狠抓特色生产,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种植业产值9.35亿元,比上年增长16.7%;林业产值419万元,比上年增长8.5倍;牧业产值10.47亿元,比上年增长4.5%;渔业产值11.05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6.58万亩,比上年减少1.88万亩;油菜籽种植面积9.21万亩,比上年减少0.6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8.97万亩,与上年减少978亩;果用瓜种植面积0.86万亩,比上年增加0.31万亩;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21万亩,与上年减少832亩。全年粮食总产量22.68万吨,比上年增长6.5%;蔬菜总产量12.67万吨,比上年下降2.3%。畜牧、水产业生产继续增长,全年生猪饲养量达48.74万头,比上年增长16.7%;猪肉类总产量2.22万吨,比上年增长14.6%;水产品产量7.19万吨,比上年增长6.9%。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农产品名称 | 单位 | 2008年产量 | 比上年+、-% |
粮 食 #稻 谷 油料作物 #油菜籽 蔬 菜 水 果 禽 蛋 肉 类 水 产 品 |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 226804 185560 15650 15507 126697 16500 16951 49042 71930 | 6.5 6.5 -8.7 -9.1 -2.3 39.9 -11.2 -4.3 6.9 |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园区与经营主体建设得到加快。全年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建成区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6个,和孚中水龟鳖养殖园区成为国家级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青藤葡萄庄园、申浩农业综合开发、温氏家禽产业化等现代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跃上新台阶,全区已注册农产品商标65只,其中2008年新增省级名牌农产品1只。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得到加强,全年新增绿色食品3只、无公害农产品24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到3.61万亩。全区累计绿色食品7只、无公害农产品73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7.9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深入贯彻“工业立区”战略,以“工业经济发展年”为总抓手,千方百计缓解国际金融危机和雨雪冰冻灾害影响,攻坚破难,加快项目推进,防止经济下滑,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势头。2008年全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85.27亿元,比上年增长21.7%。产销衔接良好,实现工业销售产值477.31亿元,比上年增长21.4%;产销率达到98.4%,比上年降低0.2个百分点。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10.91亿元,增长10.7%,工业经济拉动GDP增长6.1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9.04亿元,比上年增长12%。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 单位 | 2008年 | 比上年+、-% |
发 电 量 | 亿千瓦时 | 2.11 | -3.8 |
丝 织 品 | 亿 米 | 2.01 | -6.5 |
服 装 | 万 件 | 3097 | -1.9 |
化学纤维 | 吨 | 47591 | 56.6 |
木地板 | 万平方米 | 3922.91 | 28.9 |
家具 | 万 件 | 58.89 | -1.9 |
水泥 | 万 吨 | 195.94 | -1.8 |
钢材 | 万 吨 | 28.25 | 4.0 |
铜材 | 吨 | 37089 | 41.7 |
铝材 | 吨 | 12791 | 17.6 |
电缆 | 对千米 | 2627645 | -12.1 |
光缆 | 芯千米 | 449507 | -21.6 |
工业运行质量稳步提高。2008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475.86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完成利税总额30.76亿元,比上年增长9.7%;完成利润总额17.28亿元,比上年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十一项评价考核指标综合得分323.29分,比上年提高7.66分,列全市第1位。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67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27家。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其中41家重点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41.62亿元,完成利税总额16.17亿元,其中利润总额9.8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2%、5.9%、0.8%。全区工业企业中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88家, 比上年新增9家;利税超千万元企业达到50家, 比上年减少2家;“亿千”企业达到45家,比上年新增2家;其中收入超20亿元2家(久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长城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超10亿元 6家、超5亿元18家。
建筑业保持适度增长。2008年全区全社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7.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3%。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4.72万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新开工面积84.29万平方米。
四、国内贸易和旅游
商贸业发展稳中趋旺。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9个百分点。据对全区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统计,住宿餐饮业持续红火。住宿餐饮业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4.9%,增幅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个百分点。部分热点商品消费旺盛。其中金银珠宝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和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21.3%、13.8%和10.2%;受金融危机影响大宗消费品如汽车消费滞缓,零售额比上年下降0.7%。商贸网络不断完善,国际建材城初步建成,招商工作有序开展;华润万家、苏宁等大型连锁超市成功入驻南浔;乡镇连锁超市、农村便利店分别达到20家、216家,覆盖率分别达到100%、97.7%。各类商品市场成交活跃。2008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33个。其中浙江南浔建材市场、南浔地板城等8个亿元市场年成交额达117.35亿元,比上年增长26.7%。
旅游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态势。古镇开发、国际度假中心、荻港渔庄二期等重点旅游项目快速推进,“南浔古镇” 旅游品牌形象更加突出。全区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和入境旅游者402.71万人次和12.07万人次,比上年分别增长17%和18%;旅游总收入25.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468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3%;旅游门票收入3010.6万元,比上年增长17%。年末星级宾馆达到6家,比上年增加1家,其中三星级以上宾馆2家,比上年增加1家。
五、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95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其中限额以上项目完成投资额66.13亿元,比上年增长17.6%。从投资构成看,基础设施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投资额达到14.39亿元,比上年增长83.9%;工业性投资增速有所减缓,投资额达到48.63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增速比上年下降10.7个百分点。投资结构继续改善,民间投资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63.1%、22.3%和23.4,一、三产业投资增速均高于第二产业投资增速。全区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中扣除国有控股投资部分)达73.2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90.5%。
房地产开发投资有所下滑,完成投资额4.25亿元,比上年下降13.3%,销售面积21.7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3%,商品房施工面积60.4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2%,商品房空置面积15.5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3.4%。
六、开放型经济
2008年,全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形势喜忧参半,规模总量有所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但增幅有所回落。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1%,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25.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1%,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12.1个百分点。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全区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1.18亿美元和2605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9.2%和156.9%,增幅均高于总出口水平。新兴市场的开拓取得一定进展。东盟和非洲出口额分别达5197万美元和1636万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60.5%、40.1%。对欧盟、美国贸易保持一定的增长,分别达到1.3亿美元、1.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2%和19.3%。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外贸依存度上升为23.5%,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压力加大。2008年全区新批利用外资58项,比上年减少2项;合同利用外资1.8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42.2%;实际到位外资7161万美元,比上年下降41.5%。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工作继续稳步推进,全年新批境外企业36家,输出各类劳务人员41名。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继续较快增长,但增幅前高后低。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78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38亿元,比上年增长18.2%。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分别比上年增长29.6%和3.2%。2008年全区财政总支出6.20亿元,比上年增长37.7%。全区财政支出增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事业。其中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合计支出31726万元,比上年增长31.3%;农林水事务支出4023万元,比上年增长31.8%;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合计支出7478万元,比上年增长121.8%。
金融业继续平稳运行。银行存款增幅较快。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下同)136.7亿元,比年初增加29.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01.43亿元,比年初增加2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5%。年末金融系统存款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2.2个百分点,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9.7个百分点。银行贷款稳步增长。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87.26亿元,比年初增加12.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3%。其中工业贷款50.07亿元,比年初增加8.7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7%;个人贷款10.92 亿元,比年初增加8.7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3%。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教兴区战略稳步推进。全区共引进各类人才1558人,其中副高职称及硕士学历68人,各类大中专毕业生795人(其中外地大中专生309人),在职人员332人。柔性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63人。大力推进“一园三中心”建设步伐。南浔特种电磁线产业基地已被科技部认定,南浔木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初步建成并投入运营;南浔科技创业园在立项、环评等手续完成办理的基础上,正在办理征迁和供地手续;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科技创新服务推进中心正在抓紧做项目前期工作。科技合作领域不断拓展,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全年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全年受理专利申请667项,授权专利300项。全年共组织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69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31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64项。全年认定或立项达100项。2008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家、新认定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3家、新认定省级研发中心2家、新认定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1家。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9.27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品牌建设成效明显。新增中国驰名商标5件、市著名商标5件;新增省级名牌5只、市级名牌产品9只。全区累计共有中国驰名商标25件,浙江名牌产品36只,浙江省著名商标31件(不包括新申报的13件),湖州名牌产品52只,湖州市著名商标101件。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事业更趋和谐。到2008年,全区共有市属普通高中4所,区属初中21所,小学26所,幼儿园25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9所(含中等职业学校2所)。全区共有初中专任教师1054人,小学专任教师1416人。其中省特级教师2名、中学高级教师160名、中学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1119名。全区初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分别为18224人和27605人,在园幼儿10197人。幼儿园、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5.3%、100%和100%,小学、初中巩固率达到100%、99.98%。初中升高中段比例达到98.1%。义务教育阶段的普及程度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省平均水平。南浔区是第三批省级教育强区,所辖9个镇均为省级教育强镇。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城乡文体事业协调发展。南浔图书档案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启动建设。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顺利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阶段性工作,双林绫绢、善琏湖笔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围绕与奥运同行,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221个行政村基础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群众文体活动广泛开展,练市镇被评为省体育强镇。
卫生事业成效显著。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参保人员人均筹资水平从2007年的每人每年87元提高到114元,同时进一步落实了合作医疗三条保障线,实行门诊住院费零起点报销。全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人数为39.72万人,参保率达99.3%以上。2008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01个,医疗床位836张,卫生技术人员1923人,其中执业医生686人,社区责任医生406人,注册护士458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含社区责任医生)2.23名,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1.71张,基本满足了全区人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全区农村自来水受益率达99.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4.7%。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全面完成年丰路和常增路改造,嘉业南路建成通车,联谊路、人瑞西路、朝阳西路、向阳东路建设稳步推进。铺设城市道路污水管网26公里,新增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行政综合楼土建工程结顶,便民服务中心启动建设。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4.39亿元,增长83.9%。不断加强城市综合执法,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市容环境逐步改善。加大中心镇培育力度,4个镇进入市级中心镇培育行列,其中南浔镇、菱湖镇进入省首批中心镇培育行列。
“百千工程”深入开展。 2008年开展了新一轮村庄环境整治,完成9个村“农村新社区”的创建任务, 5个“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被提升为“农村新社区”;完成50个行政村的村庄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新增农村受益人口95145人,受益面达到23.6%。不断完善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市区处理”的集中处理模式得到全面推行。
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实效。实施循环技改项目15个,创建省市级绿色企业5家,省级绿色饭店1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企业8家。旧馆镇有机玻璃行业污染顺利整治并通过省市验收。新建镇级污水处理设施7座,改造提升污水处理设施1座。新增市级以上生态镇4个,其中南浔镇被评为“全国优美乡镇”。创建省级绿化示范村5个、市级生态村11个。全区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上年下降3.7%和1.2%。
十一、人口、就业与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低增长。2008年末全区总户数为14.61万户,户籍人口达49.1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051人。全区人口出生率6.05‰,死亡率9.11‰,自然增长率-3.06‰。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得到有效推进。全年新增就业人数1.17万人,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3728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862人;开发社区岗位892个。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培训953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成功举办了春、秋二季大型的劳动力交流大会和三次劳动力专场招聘会,全年向社会公开发布用工信息25000余条。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稳定提高。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26元,比上年增长10.6%;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838元,比上年增长12.8%。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9.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55.3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2008年,全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3830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7200人,其中农民工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5640人;失业保险新增参保人数5837人。2008年末,城镇居民基本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累计完成参保人数45780人;工伤保险累计完成参保人数100040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覆盖率达到100%;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95.8%、99.2%。
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稳步发展。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2008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上年的160元/月提高到180元/月,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上年的268元/月提高到300元/月。2008年末,全区共有城乡低保对象3481户,6667人,其中城镇低保对象821户,1402人,农村低保对象2660户,5265人,全年共发放低保保障金842.89万元。全区共有各种福利机构10个,床位1157张。同时建立了覆盖全区的基层救助机构,社会救助对象总人数19552人,全年发放各项救助资金达2200多万元。
注: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